四川

深地追光者彭博:“90后”工程师的智能矿山梦

2025/11/06 17:38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万

在攀西这片热土上,有一群以科技为犁、以创新为种的“深地先锋”,正默默开凿着通往高效与安全的现代化矿道。四川川煤华荣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花山煤矿副矿长、采矿高级工程师彭博,正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作为一名“90后”科研出身的煤矿人,他凭借智慧与汗水,推动一座传统矿山实现了从“人控”到“智控”的深刻变革。

千米井下的“静悄悄革命”

千米井下,机器轰鸣,却不是人声鼎沸;采煤面上,支架如林,却不见矿工如织。这是一座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矿山——花山煤矿。而推动这场静悄悄革命的,是一位“90后”采矿高级工程师彭博。他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走来,带着硕士的学识与理想,走进攀西的深地,用科技之光照亮黑色煤海,用实干之笔绘就智能矿山的新图景。

从“三软”到“硬核”,他用技术打通智能化开采的“任督二脉”

“三软煤层”,曾是煤矿开采中的“硬骨头”——底板软、顶板破、煤壁片,开采难度大、安全风险高。而在花山矿6154工作面,彭博带领团队攻关“大倾角复合顶板三软煤层开采工艺”,硬是在“软弱”中筑起“坚强”,实现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智能化开采。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改良,而是一场工艺革命。”彭博带领团队反复试验、优化配比、改进工艺,最终攻克了注浆材料与工艺的匹配难题,使“三软”工作面实现了“站得稳、采得动、控得住”。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生产难题,更标志着花山煤矿在智能化开采技术上迈出关键一步。

从“46吨”到“25吨”,他用材料革新“轻装上阵”

在花山矿24152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彭博主导推动支架材料的更新换代。传统大采高支架重达46吨,安装、回撤周期长达9个月,严重制约生产接续。他带领技术团队,从材料性能入手,优化结构设计,选用高强度轻质合金,成功将支架重量降至25吨。

“轻,不代表弱;强,不一定要重。”彭博说道,新支架不仅重量大减,强度反而提升,安装回撤时间从9个月压缩至4个月,生产效率实现翻倍。这一变革,被誉为“支架革命”,成为行业内轻量化、高效化发展的典范。

从“动态管控”到“弹性接替”,他用管理创新筑牢安全高效之基

作为煤矿主要管理人员,彭博深知:技术是手段,管理是保障。他推动“采掘双达标”建设,实现生产过程的动态管控;制定“接替重点工程管理办法”,确保采掘接续有序;建立“热备采掘面制度”,使生产系统具备弹性应对能力。

“煤矿生产,最怕断档,最重接续。”彭博构建的“思路清晰的采煤掘进生产格局”,使花山煤矿在倾斜煤层条件下,创造了月产8万吨的花山矿历史记录。

从“1个示范”到“17个智能面”,他用数字矿山点亮未来

作为牵头人,彭博推动建成了1个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山、17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2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这一系统工程,不仅实现了“少人则安、无人则安”的安全目标,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采煤面单班作业人数降低35%,年单产提升30%-50%。

“智能矿山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近三年来,彭博组织了3次年度生产技术调研、2次合法合规审查、4次“双达标”现场会,推动智能化从“试点”走向“常态”,从“盆景”变成“风景”。

荣誉背后,是七年如一日的深地坚守

从2014年参与“采准巷道冒顶隐患分级方法与关键控制技术研究”获教育部二等奖,到2024年主持“倾斜煤层沿空留巷围岩灾变倾角效应及关键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三等奖,彭博的科研之路,始终与矿山实际问题紧密相连。

七年来,他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从排第十五名到排第七名、第六名、第五名、第四名……排名在变,不变的是他对采矿技术的执着与热爱。

“煤矿不是夕阳产业,而是永远朝阳的行业——只要你愿意用科技点亮它。”彭博坚定地说道。

如今,他依然每天深入井下,走在熟悉的巷道里,听着熟悉的机器声,看着熟悉的煤壁。不同的是,他身边的矿工越来越少,屏幕前的数据越来越多;脚下的路越来越深,心中的梦越来越亮。

他是彭博,一位用代码写诗、用支架作画、用智能矿山的梦想照亮深地的科技工作者。(文/图 熊毅)

编辑:王卫东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