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刘东风:地心深处的 “追光者” 用坚守与创新点亮矿工路

2025/07/14 16:52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9555

清晨,川煤集团花山煤矿的竖井深处还浸在墨色里,一束矿灯光束刺破黑暗,扫过斑驳的岩壁。几粒煤晶在光柱中浮沉,刘东风的胶鞋碾过碎煤,发出细碎的声响——这是他在井下度过的第20个年头的又一个清晨。从成都捧回四川省劳动模范奖章后,这位掘进三队副队长没顾上歇脚,第一时间扎进了工作面。

“追光”,是刘东风对自己工作的注解。在千米地心,矿灯是矿工的眼睛,而他追逐的,是父辈传承的坚守之光,是技术突破的创新之光,更是让矿工体面安全工作的希望之光。

二十载光阴流转,巷道深处每一次掘进的回响,都刻录着这位花山煤矿掘进三队副队长从普通矿工到技术领路人的蜕变足迹。从普通掘进工到省劳模,他用全部的青春,在地心深处“追光”。

要像父亲一样“扎根”

刘东风的父亲是攀枝花三线建设者。小的时候,他最喜欢依偎在父亲的怀里,听“夺煤保电”“夺煤保铁”“夺煤保钢”的故事。“地下睡着的是一个太阳哩,没有煤就不能发电,不能炼钢,矿工是开采‘太阳’的人哟。”父亲的话像一颗种子,埋进了刘东风的心田。

2005年,刘东风来到川煤集团花山煤矿工作,主动请缨到最艰苦的采掘一线,当上了一名掘进工。这里是父亲曾挥洒汗水的地方,巷道里的风,似乎都带着父辈的气息。

掘进工的日子,是潮湿与粉尘的交织。要成为合格的机电检修工,刘东风得跨过两道坎:设备构造与理论知识。他把设备说明书翻得卷了边,对着构造图死磕;扎进检修厂房,把换下的配件拆了装、装了拆,直到每个部件的纹路都刻进脑子里。三年时间,他拿下综掘司机、井下钳工中级证书,从“门外汉”变成了技术骨干。

2009年,新型综掘机入井,却成了难驯的“巨兽”。一次操作失误导致切割电机烧毁,刘东风和工友蜷在1.5米高的巷道里抢修。36小时,汗水混着煤泥结成硬块,安全帽的灯带在额角勒出红痕。升井时,天已微亮,他点烟想提神,却在澡堂更衣柜前沉沉睡去——香烟燃尽,烫穿指尖的水泡鼓起,他浑然不觉。

回到家中,父亲赶紧起身热了饭菜,对刘东风说:“不要怕,力气是个‘怪东西’,好好吃顿饭,好好睡一觉,力气就会回来,选了在煤矿干,就要好好干下去……”那夜,刘东风摸着指尖的燎泡,突然懂了父亲说的“扎根”——不是熬日子,是把心埋进这片黑土地。

有了父亲的鼓舞,刘东风在岗位上埋头苦干。凭着刻苦钻研和踏实肯干的劲头,2009年,刘东风被选为机械维护班班长,被派往沈阳三一重工系统学习综掘机工作原理。

24小时贴心守护的“钢铁医生”

刘东风的手机是24小时开机,只要井下设备出现故障,不管是节假日还是深更半夜,只要打他电话,他都会第一时间赶过来。

2010年12月的一个夜里,医院产房的灯光暖黄。妻子刚经历剖腹产,额头渗着冷汗,襁褓里的新生儿小脸通红。手机骤响,是井下急报:移动空压机故障,掘进面停工。

他看向妻子,她却推了推他的手:“赶紧去吧,这事关系到矿上的生产,还有矿工兄弟们的安全,大家都在井下等着你呢。”刘东风咬咬牙,攥了攥妻子的手指,转身冲进寒夜。8小时抢修,尽管汗水浸透工装,他也没顾上擦拭额头滚落的汗珠。

这样的时刻,20年来数不清。巷道里的设备,在他眼里都是“会说话的伙伴”。为了让这些“伙伴”少出故障,他制定11项管理细则,给每台设备挂“身份证”,实行“包机到人”。

“设备和人一样,设备想要‘健康’,也要注重日常‘保养’。”掘进三队的机械设备完好率常年保持在99.6%以上,开机率达99%,背后是他24小时在线的守护。

由于工作出色,2017年,刘东风被任命为副队长,成为掘进三队上百台机电(械)设备的“主治医生”和“贴心管家”。

“我习惯了矿里的一切,习惯了风风火火、忙忙碌碌的生活,每一台设备、每一条线缆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矿区就像我‘第二个家’,如果把我比喻为一颗种子,我愿意扎根在矿区。”他把家安在偏远矿区,窗外是矿灯闪烁的夜空。每台设备的轰鸣声,在他听来,都是最踏实的安眠曲。

细微之处方见“匠心”

“无论看似多么‘不起眼’的小问题,在我这里都是值得钻研的‘大课题’,一个问题就是一次创新的机会。”刘东风是出了名的“爱琢磨”,他不断在技术革新、企业生产等方面解难题、搞创新。

近年来,掘进三队的综掘机因为老化,星轮驱动装置与马达连接的螺杆极易松动,导致螺杆非常容易断裂,造成马达与星轮驱动装置“分家”,按照设备厂家的方法处理后故障依然频发,由停产造成的损失达数百万元。特别是2024年在6234运输巷进行掘进作业时,这个故障连续出现6次,严重影响了矿上的安全生产。

“不能迷信和依赖设备厂家的专家,必须创新工作方法。”为攻克这一难题,他没有走传统老路,而是另辟蹊径,从链接螺杆的减震与紧固这个角度入手,用一截铁丝加上一颗焊接螺母,创新发明了“螺母连锁加固法”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年过去没有发现此类故障。

“没想到困扰多年的‘顽疾’,竟然被几毛钱的铁丝和螺母解决了。”后来,厂家工程师对综掘机进行技术测定,各项指标完全能满足安全运行要求,面对刘东风的“小创新”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我认为搞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矿上创造效益,还要减轻矿工们的劳动强度。”刘东风说,矿工是一项工作环境苦、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的工作,让矿工轻松、安全地工作是他最大心愿。

刘东风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在检修厂的废旧配件堆里“淘宝”。由他独创的“液压支架五连多路阀维护复用法”,就是在摆弄废弃阀门组时想到的,这项小发明一年可为矿上节约一百余万元。20年来,他完成革新成果三十余项,累计创效近千万元。

从“追光者”到“掌灯人”

2016年,攀枝花市总工会正式挂牌成立“刘东风劳模创新工作室”。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刘东风又有了新的使命——技能人才培养。

“要根据每个新人的特点‘因材施教’,让新人去现场碰碰‘钉子’,再根据他们的不足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这是刘东风育人的一贯准则。

遇到设备更换、维护等工作,刘东风都会把徒弟带到现场,放手让他们进行简单的前期操作,然后自己再介入把关,纠正前期问题,为每一位新人量身打造成长计划,哪怕自己再累也无所谓。

“在师父指导下才知道自己的差距,也知道了井下设备维修一点都不能马虎。”说起自己的师傅,青年职工李文杰充满感激。

从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到四川省五四青年奖章,从攀枝花市劳模到全省劳模,刘东风获得的荣誉和头衔越来越多,肩上的责任也越来越大。

巷道尽头,刚进矿里的新人围在刘东风身旁认真学习设备原理,矿灯光束汇聚成一片星海。20年前那个想逃离煤矿的年轻人,如今成了地心里的“掌灯人”。他手中所执,已非父辈的镐与钎,而是知识型矿工的火炬。

“追光的路,还要一直走下去。”望着深邃的巷道,矿灯的光晕里,刘东风的眼睛深邃明亮。他追寻的光,正从个人技能的精进,投向整个煤矿行业的革新图景。“我盼着有一天,矿工能安全工作、轻松工作、体面工作。”这束光,正穿透岩层,照亮矿井深处前行的路。(文/图 田金艳 郑英华 赵海鑫 周伟)

责任编辑:王卫东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