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公安张恒的平凡之路
2025/01/10 20:34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1万
2025年1月,中国人民警察节前夕。刚刚在实验室完成工作的张恒靠着椅背坐在角落里,看着眼前各种各样的先进设备,眼中却满是自己1991年第一天到武侯刑事技术组报到时的样子。34年,是55岁的张恒对刑事技术的执着,也是他对从警誓言的坚守。“择一事、终一生”,此时此刻这句话在张恒身上有了具象化的体现。就在独属于中国人民警察的节日即将到来时,这一路走来的坎坷与挫折、收获和成长,伴着一些感慨涌上心头。笔者也跟随着张恒的讲述,走进了他34年平凡又非凡的刑事技术之路。
1991年8月,22岁的张恒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痕迹检验专业毕业后进入成都武侯公安,成为刑警队刑事技术组的民警。
“虽然来报到时正值酷暑,但当我第一次走进刑事技术组的办公室,心都凉了半截。”张恒笑着回忆道:“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就两张老旧的办公桌、两个木制的柜子,一台老式的电风扇在门口的桌子上‘摇头晃脑’,其他啥也没有。”那时候分局刚成立不久,场地、人员、设备都缺乏,刑事技术组加上张恒一共就4个民警,挤在一间不足10平米的办公室里,一部黑白胶卷相机、一个放大镜就是技术组的全部装备,由于没有暗房,每次出完现场拍完照还要送到省厅或者市局的暗房冲洗照片。
虽然初来乍到,但科班出身的张恒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敏锐的观察力和专注的工作态度,很快就成为刑事技术组的骨干力量。日常工作之余,张恒还发现当时分局的刑事案件档案管理不规范。于是在向领导汇报后,他又主动承担起了整理刑事案件档案的工作。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刚成立不久的武侯公安分局便开启了刑事案件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当时,由于刑警队人员少,刑事技术组的同志除了负责现勘等专业工作外,也要跟其他组的同事一起参与侦查、抓捕、审讯等工作。像张恒这种身体素质好、工作热情高的年轻人简直就是队里的“香饽饽”,不管什么案子,领导和同事都喜欢带着他。也正是因为那些年的历练,才让张恒迅速积累起了丰富的刑侦工作经验,无论是思路还是大局观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也为他日后成为基层公安刑事技术专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9年4月24日上午,位于一环路南二段的某公司报警称,公司财务室保险柜内的2万元现金不翼而飞。接警后,张恒便和同事们一起赶往现场。一片狼藉的现场中,被撬开的保险柜“仰面朝天”,地上散落着密密麻麻的票据、表册,靠窗的沙发上残存着脚印……就在张恒细心搜索、采集现场痕迹时,又有紧邻的两家公司过来报案,称自己公司的保险柜也被盗了。
“保护好现场,我这边弄完就过去。”张恒头也没抬,继续着手里的工作。就在现勘即将结束的时候,突然,保险柜旁散落的单据中,一个被揉得皱巴巴的小纸团引起了张恒的注意,他轻轻地捡起来、小心翼翼地摊开,发现是两张盖有某招待所财务专用章的住宿费收据,住宿人为冯某。
“来,你看下这是不是你们公司的票据。”
“警官,这两张肯定不是我们公司的。”
经过与公司财务人员反复确认后,张恒断定这两张票据极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不慎遗留在现场的,于是他立即将相关情况向带队领导进行了汇报。也正是这两张收据,成为破获这起连环盗窃案的关键。
随后,案侦民警火速前往该招待所。经服务员证实,的确有一位叫冯某的人与另外5名男子已经在该招待所住宿多日,而且经常昼伏夜出。目前,6人正在外面吃午饭,他们饭后就会收拾东西退房,下午将乘飞机去广州。
摸清情况后,案侦民警立即展开布控,并在6名嫌疑人返回招待所时成功将其抓获,现场查获了现金4万余元。突审中,团伙成员拒不交代作案事实,叫嚣“警察没有证据冤枉好人”,参加审讯工作的张恒立即返身回到自己办公室,将案件现场获取的痕迹物证进行仔细检验,终于一枚模糊指纹和团伙中一成员指纹样本比对成功,至此,案审突破口被打开,团伙交代了当天的作案过程。而此时张恒并没有放松,他将近半年来辖区发生的多起类似案件的卷宗都翻了出来,逐一研判、仔细梳理,并最终通过现场采集的指纹、足迹、工具等痕迹物证串并到一起,认定这些物证都是该团伙成员所留,为扩大战果乃至最后的诉讼打开了胜利之门。面对铁证,该团伙最终对连续盗窃保险柜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至此,这个长期活跃在全国多地实施犯罪的“保险柜大盗”团伙被武侯公安成功打掉!
“这个团伙案子当时影响特别大,破案以后很多权威媒体都报道了。”张恒有些骄傲地说道:“成都商报用了整整半个版,我现在都还留着。”
进入新千年,随着辖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刑警队刑事技术组也慢慢发展成为刑警大队技术中队,2005年设立为刑事技术室,张恒也从民警成长为副中队长、副主任、主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分局刑事技术室设立当年就被公安部评定为全国二级技术室,2007年、2017年、2023年先后三次被评定为全国示范刑事技术室。如今的武侯公安分局刑事技术室已经成为拥有痕迹、法医、DNA、声像、电子数据等五大实验室的多功能基层公安刑事技术室,为分局刑事案件的侦破和法庭诉讼提供了强大支撑和坚实保障。
在分局刑事技术的发展革新中,最让张恒感到开心的就是2020年分局DNA实验室的建成。“一些以前因为技术受限而没有破获的重特大案件,在DNA实验室建成后都陆续有了新的进展。”张恒感慨地说道:“实验室建成当年,我们就通过DNA比对成功破获了4起命案积案。”
而在破获的所有命案积案中,最让张恒印象深刻的就是发生在2003年的黄某被杀案。2003年4月的一个晚上,辖区某通宵录像茶铺的老板娘黄某被杀死在店内。被害人尸体衣衫不整,全身多处抵抗伤,头部钝器伤,颈部双侧皮下出血,有被性侵的迹象。民警在现场勘查中提取了相关可疑痕迹物证,并对可疑物证检材进行DNA数据比对分析,未突出嫌疑人身份。
“裸死”在自家铺子,一时间各种流言蜚语成为套在死者及其家属身上一个沉重的枷锁。
随着分局DNA实验室的建成,2020年8月,技术人员再次仔细研究了该案案情,对存放于成都市公安局物证鉴定所的相关物证进行了重新检验,并在相关数据库中先后比中了本省和外省的多条数据。在此后的两年中,张恒带领刑事技术室民警赴多地开展走访调查和样本采集、检验工作,先后采集了可疑男性样本200余份,覆盖相关人员上千人,最终于2022年10月成功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并通过缜密的现场重建工作还原了案发现场和作案过程,为侦破全案尤其是诉讼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受到了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充分肯定。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张恒和同事的努力工作,澄清了“死者为‘卖淫女’”的谣言。“法院判决当天,当我和同事走出法庭门口时,受害人家属拉着我们的手久久不愿放开,哭着感谢我们伸张了正义,替死者洗刷了身上的冤屈和耻辱。”张恒有些激动地回忆道:“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能让老百姓在我们办理的案件中感到司法的公正和温度,才是一个刑事技术人员最大的成就。”
近几年,在张恒和刑事技术室“老辈子”们的帮助指导下,在“专业、专心、专注”的传承中,新一代年轻的武侯刑技人已经逐渐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并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的相关领域崭露头角。作为省公安厅刑侦局特聘现勘专家、全省“现勘实务教学组”理论教官,张恒如今也渐渐淡出了一线,将重心转移到了指导年轻民辅警、分享刑事技术知识和经验的工作中。从2021年成为理论教官开始,他先后在全省七大战训基地为各地同行授课,努力为四川公安刑事技术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荣立个人三等功三次、嘉奖十余次,在国家级、省级专业刊物发表论文13篇,先后参与各类案件现场勘查2000余件,其中重特大案件现勘200余件,利用刑事技术直接破案100余起……先进事迹材料中记录的这一份份关于自己的“荣光”,张恒在采访时却只字未提。可能因为在他眼中,什么荣耀都比不过基层一线公安刑事技术的发展,比不过在这份事业中坚守的使命感和成就感。
年少曾许青云志,笃定踏步至山巅。这就是一个“老”刑技人知行合一的平凡之路。(张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