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王晓梅:砥砺前行育芬芳 履职尽责显担当
2025/01/08 17:47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1万
踏入青神中学的教室,浓厚的书香气将人包围。讲台上,王晓梅正在专注地给学生上课。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现任青神中学副校长,她扎根教育事业已有40年,她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用情哺育桃李芬芳;作为一名连任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她聚焦民生问题持续发声,用心建言民生事业。
坚守初心使命 躬耕教育一线
“小时候惊叹老师博学多才,从小能感受到老师的用心用情,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在人生关键时刻,都有好老师的引导。”王晓梅在谈及选择老师这一职业的初衷时说到,她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眉山青神人,从小对东坡文化、苏母文化耳濡目染,在求学路上遇到了优秀教师而明晰了人生目标、努力方向,因此,她选择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并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和好榜样。
多年来,王晓梅一直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她先后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市级科研课题2个,在眉山市名师活动中上示范课5次,作为主讲人进行专题讲座培训5次,被聘为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审专家、省市英语课赛课评委3次。在青神中学的“青蓝工程”中,她通过示范引领,把钟霞、李艳等20余名青年教师培养成才。
2017年,王晓梅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最美教师。自此不忘初心,继续扎根农村教育教学一线,她先后被评为眉山市高中英语学科带头人,2019年荣获眉山市“菁英人才”称号,2021年,她的事迹被省教育厅列为“学党史崇师德”先进典型进行展评,2022年被确定为省级示范高中专家组成员。
王晓梅在三尺讲台上躬耕教坛,为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开启新的人生道路。她深切感受到肩上的担子——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她坚信教育的力量能为学生注入力量,让人生之路越走越踏实。
厚植为民情怀 践行代表使命
“我是人民选出来的,我希望群众的诉求能被更多部门了解并解决,让更多人听到来自县城的声音。” 作为人大代表,履职期间,奔走在基层一线“家访”、跟群众“走亲戚”成为王晓梅的惯例。
王晓梅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她深知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也深知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因此,即使经历了从乡人大代表到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变化,王晓梅也始终把推动农村教育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王晓梅一有时间就往村里跑,在走访过程中,王晓梅听到最多的呼声是:“农村孩子能到城里上学不容易,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县域高中办得好不好,关系千家万户。推动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需要各方协同发力。”
在她的建议下,青神县持续加大教育投入,2021年8月实现了青中校整体搬迁,并且引进了国内优质教育集团进行合作办学,逐步加强高层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形成了具有县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如今,青神县依托当地的三所义务制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了“以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融入德智体美的劳动教育”特色,青神县的学生们都能享受到同样的教育资源和特色教育。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也是王晓梅一直关注的议题。她始终站在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强调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是未成年人的‘第一颗扣子’,学校和社会责无旁贷。在以她为首的人大代表们多次呼吁和推动下,青神县积极开展了观摩庭审、送法进校、检察开放日等活动,相关部门更是积极研究、解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针对关心关爱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和安全环境等方面,先后出台了《青神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实施方案》《青神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六大行动”实施方案》,为未成年人撑起安全“保护伞”。
在农村,养老问题也同样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亦是她作为代表始终挂心间的要事。为此,王晓梅认真摸准农村居民参保占比、缴费档次,查找问题、分析原因;了解清楚农村闲置资产状况,盘活并服务于农村养老基地建设,提出了《关于在乡村振兴中全面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的建议》。该建议受到国家和省、市的重视,推动了眉山市养老服务中心青神区域中心项目的落地建成。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6年,她先后提交了20余份高质量的代表建议,其中,《进一步加强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和《进一步规范快递业、强化快递小哥权力保护的建议》被列入民政部、团中央、财政部等部门的重点督办项目。
继续前行 不负使命
从人民教师到人大代表,王晓梅始终不忘“教育工作者”和“群众代言人”的双重身份。展望未来,王晓梅表示将会继续秉承“先看一眼”“先学一次”“先走一步”的代表精神,着重关注农村教育、养老保障等方面民生问题,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切实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养老条件,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同时,王晓梅也将关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发展,积极推动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她相信,通过科技的力量,可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文/图 甄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