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值拉满 眉山青神机械研究院探索县域工业创新“新场景”
2025/11/26 18:51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万
在县域工业转型升级的赛道上如何破解“技术断层、资源分散、转化不畅”的共性难题?青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25年前三季度,青神机械产业研究院合作企业众鑫盛农牧机械公司前三季度对外出口额同比增长20%以上,创企业历年新高;以增速11%的营业收入撬动了129%的利润总额增长,为近三年最高。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青神县构筑以青神机械产业研究院为平台的科技创新模式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青神依托机械制造等特色产业基底,以“135”创新体系为抓手,通过搭建机械产业研究院这一“核心引擎”,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创新”的转变,通过精准匹配校企资源,实现19件发明专利成功授权,14项行业标准落地实施,26个涵盖精密传动、机器人视觉的科技项目稳步推进,其中5项已实现产业化转化,全年预计催生10亿元新增年产值,跑出了创新驱动的“加速度”。

“筑巢引智”破解产业技术瓶颈
“以前企业搞技术研发,全靠自己单打独斗,要么找不到症结短板,要么找不到技术专家,现在青神有了机械产业研究院,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青神经开区负责人谈到园区的创新变化。
作为青神经开区创新体系的“核心引擎”,青神县机械产业研究院以“龙头企业+政府+院校”模式组建,由经开区主导、龙头企业首席专家与高校专家参与组建,现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北林大、成都工学院硕博导师6人,行业专家7人。在德恩精工和青城机械分别设立机械传动研究、木工机械研究两个分院,实体化打造“三室两中心”,包括氢能装备实验室、工业机器人视觉研究实验室、机械装备检测实验室、计量检定测试服务中心和省级行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为企业提供从技术研发到数字化转型的全流程支撑。

运行两年来,该院已牵手清华四川院、西南交大、四川大学等23家高校院所,引入服务企业的教授、博士科研团队12个,博士以上人才31人,其中教授9人,研究院独立招引高层次人才12人,培养高级工程师1人,为政府单位培养专业干部骨干6人。
更值得关注的是,青神县机械产业研究院创新性地通过“县招企用”政策,引进5名硕士研究生直接派驻到企业科研一线,组建技术攻关小组,解决企业生产环节中“卡脖子”难题,实现“降本增效”。
这一政策的成功,在张自鹏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这位来自甘肃、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的硕士,在2022年通过青神县高层次人才引进,走入了“县招企用”的序列。他的编制在县机械产业研究服务中心,身影却活跃在国内实木加工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四川省青城机械有限公司的研发一线,对他而言,这是一次精准的匹配。
“当时青城机械急需攻克木工机械智能化应用技术瓶颈,而我恰好有相关领域的研究经验。”张自鹏回忆道,正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人才赋能”这一模式,为他这样的技术人才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技术落地支点。
“架桥铺路”打通成果转化堵点
依托机械产业研究院的技术与资源优势,青神进一步搭建中试平台、检测服务平台及校地企技术服务平台,精准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堵点。
——中试平台化身“产业跳板”,新增产值10亿元。
为培育产业新增长点,青神组织园区、国企与清华四川院共建中试基地,目前已签约3个水解制氢电解槽电极中试项目;联合金茂源、新月速控、联材金属等企业与西安交大川数院,共建前沿材料领域智能制造中试平台联合体;支持斑布特种竹纤维功能性材料中试基地、德恩精工中试平台、智能化机场航空物流设备中试平台等园区企业自建成果转化平台实施中试项目。
“中试平台可以帮我们把实验室里的‘图纸’变成能生产的‘产品’,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产品竞争力。”四川联材金属表面处理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道。今年以来园区中试平台转化产能项目实施了8个,为6家园区企业在电镀工艺更新,铸造件成分优化、竹纤维深度提取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持。
——检测服务平台实现“就地检测”,为企业研发“松绑减负”。
投资300万元的机械产品检测服务中心2025年已为企业提供4900余次免费检测,节省约150万元检测成本、缩短3200多小时检测等待时间。“以前要去成都检测,来回需一天,现在在青神就能办,省时省力。”青神县天翔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负责人杨善山说。
——校地企技术服务平台引入“博士驻厂”,智力支撑“既深且实”。
据统计,成都工业学院教师工程实践基地派来10名教授、博士开展不少于半年的驻企帮扶,通过一年半的帮扶孵化出“实木加工AI视觉缺陷识别”“电镀废水除磷”等6个科研项目,其中“新一代竹材砍伐工具研发”已获专利受理,“数智赋能成都都市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创新研究”入选成都市社科联规划项目。
“在青神西南表处产业园的半年全职驻企,远不是走马观花的考察,我们完全融入了企业的研发节奏,从技术攻坚到落地全程参与,时间保障了我们的工作不是浮于表面,而是能真正为企业解决几个难题,这种深度参与,带来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成都工业学院陆一新教授表示。
“精准画像”激活产业协同潜能
“我们有关于压缩机降噪问题的技术需求,没想到通过资源库,很快就匹配到了成都工业学院文广博士团队、西南交通大学潘宏烨博士团队到我们公司进行调研,并提出了2个技术解决方案。”四川丹甫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钱建明说,“目前公司压缩机降噪问题找到了改进途径。”。
这是青神经开区与四川丹甫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借助“企业技术需求库”实现精准合作的案例。
为避免资源“碎片化”,青神利用机械产业研究院深挖家底,建成五个资源库:涵盖园区企业技术需求的“需求库”,明确企业创新攻关难点,让高校研发有的放矢;收录61名企业创新人才的“领军人才库”,夯实校地企合作基础;集聚29名专家、12个团队的“专家团队库”,为企业提供智力储备;细化21家企业研发投入的“研发数据库”,为项目申报提供数据支撑覆盖49家企业的“产业链数据库”,清晰勾勒产业发展脉络。
“资源库就像对园区工业‘精准画像’,让企业需求与院校资源一目了然。”青神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积极搭台,为校企合作构建了一条可持续链接的通道,“小而散”的县域企业科技创新,正逐步形成“大协同”的产业发展生态。
如今,在“135”创新体系的加持下,青神的工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这场立足县域实际的创新实践,不仅为青神工业注入澎湃动能,更成为破解县域工业“创新难”的可借鉴样本。(文/图 卿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