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西区:一个彝族村落的蝶变新生
2025/11/07 16:57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2万
金沙江畔,彝寨焕新。站在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庄上村高处远眺,220余亩梯田式水田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白墙青瓦的彝家新居错落有致,三五成群的游客正在水墨金沙拍照打卡。谁能想到,这个曾经集体经济薄弱的彝族村落,如今已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现在村里一年租金就20万元,芒果还没熟就被预订了,大学生也抢着回村创业。”指着已经装修好正在招商运营公司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庄上村党总支书记汪平爽朗一笑。该村立足彝族聚居、生态禀赋突出的实际,在产业发展、生态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全方位突破,走出了一条具有彝村特色的和美乡村建设之路。
刚刚出炉的“成绩单”显示:2024年,村集体经济108万元,较2020年增长10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万元,年均增长11.6%;景区年接待游客1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8万元,年均增长25.6%。

产业从“单一农业”到“多元融合”
“以前土地零散,收入没保障;现在土地入股有分红,务工还有薪金,日子越过越红火。”庄上村村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针对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单一的困境,该村全力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转型路径。
2023年10月,鼎信集团大型机械开进后山,316亩“望天田”开始平整。一年后,220余亩梯田式水田铺展,2座抽水泵房、3.6公里管网同步建成;又一年后,迎来第一季水稻丰收。
“旱地改水田不仅让荒坡变良田,更让村民变股东。”汪平算了一笔账: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村集体牵头盘活闲置土地100余亩、闲置房产1600余平方米,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08万元,较五年前增长超10倍。
在格里坪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孵化园,返乡青年正通过直播销售村里的花卉苗木。“土地流转有租金,苗木销售有提成,年底还有分红。”庄上村村民吕圣碧笑着说。五年来,这样的多元增收模式已让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1万元增至3.27万元。
同时,村内通过引进企业、孵化创业项目,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近300个,形成“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入股分红”的稳定增收链条。

生态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沿着拉罗箐河6.3公里巡河栈道行走,但见白鹭翩跹,花果满枝。五年间,该村坚持“生态优先、民生至上”,让“颜值”与“人气”同步提升。
该村坚持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协同推进,五年累计铺设灌溉管网超28公里,硬化产业道路8公里,彻底解决芒果种植区“运输难”问题。通过“厕所革命”、垃圾清理、河道景观打造等行动,村容村貌显著提升,2021年成功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依托生态资源与彝族文化,该村打造“湿地+文化+康养”旅游线路,以西南最大盆花基地“丽新园艺”为核心,开发花卉观赏、采摘体验项目。每年举办的“火把节”“篝火晚会”等传统节庆活动,也成为文旅新名片。
五年来,该村累计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2024年,单是水墨金沙就接待游客11万人次,带动村内农家乐、农产品销售增收100余万元,实现“生态美”与“经济美”的有机统一。
如今,13.3公里拉罗箐河巡河栈道与绿化景观带相映成趣,金沙江畔1.8万余株花卉苗木构筑起特色“百花长廊”,生态吸引力显著增强。

民生从“基本保障”到“幸福升级”
“村里不仅奖励考上大学的孩子,还经常组织体检,我们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谈及民生变化,庄上村村民胡光芝的笑容格外真切。近年来,该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织密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幸福网络”。
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该村更新200平方米村史馆,建设190平方米村民舞台。更将人才培育写入村规民约,对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奖励,已有10名学子受惠。
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落地见效。村里建立“三说会堂”调解平台,五年来累计排查化解邻里、土地、婚姻家庭等矛盾纠纷40余起。同时,通过“有事找纪检”渠道收集并解决群众反映的引水、租金拖欠等问题35件。
安全防线为村民生活保驾护航。该村安装12个监控摄像头实现主要道路和重点区域全覆盖,组建治安巡逻队开展常态化巡逻,全方位保障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省级六无平安村”。
从产业薄弱到集体经济突破百万,从环境整治到创建3A景区,从民生改善到治理有效,庄上村用多年时间书写了和美乡村建设的精彩答卷。站在新的起点,这座金沙江畔的彝村正以更昂扬的姿态,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文/图 田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