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当香港媒体聚焦攀枝花城市转型 盐边正以实践书写生动注脚

2025/11/04 17:44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万

近日,香港《南华早报》以《在快速变化的经济中,中国的老工业城市竞相重塑自我》为题,深度报道攀枝花的转型之路。报道指出,这座曾以钢铁闻名的城市,正在以更清洁、更“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积极应对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的时代课题。报道发布后,迅速引发《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与解读。

在区域转型的宏观背景下,盐边作为攀枝花高质量发展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通过多个维度的系统性实践探索,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县域样本:以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重塑产业生态,以农商文旅康体融合激发地域活力,以人才创新机制培育内生动力。

绿色动能:从世纪工程到创新嬗变

10月20日,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亚太地区媒体代表团走进盐边,参访二滩水电站。站在240米高的双曲拱坝上,老挝记者泰西蒙·占塔麦特里望着库区两岸郁郁葱葱的芒果林感叹道:“沿途看到漫山遍野的芒果树,生态这么好,完全颠覆了我对水电站的想象!”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记者罗哈尼·宾提·姆哈德·易卜拉欣则关注电站的核心数据:“55万千瓦单机容量、33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让人印象深刻。”

作为20世纪末建成的中国最大水电站,二滩水电站开创了中国水电事业国际合作的先河,如今每年输送约1000亿千瓦时清洁电能。库区形成的壮丽湖面与周边原始森林共同构成了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实现了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完美融合。

20日当天,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转发活动相关报道,并附言:“是发展,还是保护?是发展与保护并存。通过外国记者的视角,看看中国在其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履行其环保承诺的。”

而在红格镇昔格达村,另一场绿色变革正在发生。作为“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首批试点村镇之一,昔格达村不仅利用农户屋顶建设光伏系统,更构建起从发电、储能到用能的全方位零碳体系:光伏智慧停车场与休闲广场拓展了绿色空间,智慧能源站则通过光、储、氢能实现长时储能,保障了全村生产生活用电的清洁化闭环。其“光伏+农业”复合模式,年发电量达53.62万度,减少碳排放534.49吨。2023年,昔格达村“低碳生活、未来乡村”示范工程成功入选《百县千项清洁能源示范项目典型案例目录》。

工业领域的变革同样深刻。以我国储量最大、共伴生元素最多的红格南钒钛磁铁矿开发为引领,盐边坚定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摒弃传统的资源消耗路径,转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模式。依托龙佰集团等行业龙头实现技术突破,其创新的提钛降钙新工艺使铁精矿和微细粒级钛精矿回收率分别提升至95%和80%,相当于节约1.3亿吨原矿开采,减少200万吨尾矿排放。

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上,盐边展现出前瞻布局。今年5月,盐边在“投资四川·攀枝花钒钛钢铁新材料投资推介会”签约的短流程制备钒电解液项目,将填补西南地区相关技术空白;随后亮相西博会的首台“攀枝花造”氢能无人机“氢程1.0”,凭借钛合金与氢能动力的技术融合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这些突破是盐边构建7个产业生态圈、17条重点产业链的系统成果。通过持续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超低排放改造、深化全产业链技术革新,盐边已形成钒钛新材料、清洁能源、低空经济等产业相互协同、链条完整的发展新格局,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深刻转型。

文旅融合:乡土深耕与康养新篇

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浪潮中,盐边以文化赋能、旅游提质与康养增值的三重奏,奏响了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联合村的蝶变便是最佳例证:这个曾经的“烂坝地”,凭借《山水间的家》中“以蔬换书”的田园画面与《驻站》剧中“东寨村”的文旅IP成功破圈,成为盐边农商文旅康体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盐边县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红格一座城、二滩一湖水、北部一片山、盐边一桌菜、非遗一枝花”五大核心资源优势,构建“一区两城引领、两江三湖支撑、三园四廊协同、六乡六镇联动、名村名品赋能”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在这一顶层设计指引下,盐边文旅产业呈现出全方位突破态势。

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盐边文旅注入了灵魂。大型原创话剧《雅砻江水天上来》的巡演,再现了这片土地的历史脉络;盐边记忆街区的亮相,让老县城的市井生活重现生机;傈僳族服饰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中法时装周后,又与潮玩品牌合作开发盲盒,实现了非遗的现代表达。从格萨拉火把节到仡佬族送年节,从盐边油底肉到铜火锅,多元的民族文化与特色饮食共同构成了“滋味盐边”的独特魅力。

康养产业的提质升级尤为显著。依托北纬26°的亚热带气候、65%的森林覆盖率,盐边近年来康养人群持续增长。红格温泉凭借其独特的氡泉资源,构建了“温泉+住宿+餐饮”一站式服务体系;以全省最大的综合性亚高原训练基地为依托,以四川银行“滋味盐边·羊肉米线”半程马拉松等赛事为牵引,盐边成功将专业训练与大众健身相结合,让“康养+运动”成为其崭新的城市名片。这些系统性的实践,让盐边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百强县”。

今年9月,在“阳光花果城 康养攀枝花”文旅康养产业投资推介会上,盐边县文旅资源协同开发运营项目以20亿元投资体量成为全市签约重点,充分展现了市场对盐边发展模式的认可。从传统村落振兴到全域康养布局,盐边的实践印证了系统规划的重要性。这种兼具乡土底蕴与创新活力的发展模式,正在为区域发展创新提供富有启示的县域范例。

人才创新:构建区域发展的智力引擎

在绿色转型与文旅融合的实践背后,盐边始终将人才视作创新的核心动力。通过构建“三维人才矩阵”、打造“四乡五里”人才品牌、出台《支持青年入乡十条措施》等系统性举措,盐边正成为吸引青年才俊的“强磁场”。

盐边创新构建的“三维人才矩阵”,实现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在非遗传承维度,通过系统传习保护,推动傈僳族服饰登上国际时装周,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在文旅推广层面,培育“文旅推荐官”人才队伍,通过新媒体平台创造超1.5亿次话题点击,直接带动旅游收入破亿元;在乡村运营领域,引进的专业运营师团队在红格镇联合村打造的成功案例,入选“四川十大城乡融合案例”,有效解决了村民就近就业问题。

今年6月,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盐边县“共富先行”专项赛启动,来自全国104所高校的509支团队走进盐边,围绕乡村产业、非遗传承、民宿品牌等赛题展开调研与项目设计。借助赛事平台引力,盐边于8月正式发布“四乡五里·智汇盐边”人才品牌,精准聚焦“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云乡人”四类人才画像,并推出覆盖医疗、金融、文娱等服务的“青年入乡发展卡”。同步落地的“菁创营”青创中心社群与环村青创平台,则为青年提供了从创业孵化到社群生活的全周期支持。

盐边通过“引育用留”的全链条人才工作机制,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种以政策引才、平台聚才、产业用才的立体化实践,不仅为县域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也为区域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共富之路的县域答卷

当香港《南华早报》以“从高炉到疗养胜地”的叙事勾勒攀枝花的转型图景时,这座曾因三线建设而生的“钢铁之城”,如今正以“全国唯一的地市级共同富裕试验区”的使命担当与战略气魄,通过系统性的创新实践,展现着中国西部城市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积极探索。其转型发展的每一步,都承载着为全国探路先行的重要意义。

而在这幅宏大的转型画卷中,盐边以独特的探索,为区域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供鲜活的县域注脚。

当前,盐边紧紧围绕攀枝花市委“两试引领、五市并进、共富共美”工作体系,奋力推进“钒钛首县 滋味盐边”山区共富试验先行区建设,将顶层设计的“大写意”细化为县域实践的“工笔画”。从清洁能源到零碳乡村,从文旅融合到人才创新,盐边正以实践印证:共同富裕不仅是发展成果的共享,更是发展方式的重塑——在生态保护中推进开发建设,在文化传承中实现创新突破,以创新驱动凝聚发展合力,不断为迈向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开辟路径、探索未来。(文/图 黄昊)

编辑:王卫东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