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昔日“火焰山”变“生态绿洲” 攀钢矿业尖山排土场年吸碳400吨释氧240吨

2025/10/31 19:28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万

10月24日,在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全国第二批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攀枝花市攀钢矿业尖山排土场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

据了解,全国第二批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充分展现了矿区生态修复在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振兴、推动资源集约利用与产业转型等方面的多重效益。其中,攀钢矿业尖山排土场生态修复项目,形成了一套可在干热河谷矿区推广应用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探索出适用于该气候区域的工业迹地高效治理模式,成为建设绿色矿山和实施生态修复的“活样本”。

10月28日上午,跟随攀钢矿业朱兰铁矿露天倒班作业长岳宇走进铁矿采区旁的尖山排土场,盎然绿意映入眼帘。穿行林荫道上,声声鸟鸣入耳,三角梅、鸡蛋花等花卉植物盛开正艳。

“你们看,‘火焰山’披上‘绿装’后,不仅改善了矿区的工作环境,也促进了城市环境的改善,最切身的感受就是空气越来越清新,现在可以在这里深呼吸。”岳宇自豪地说,通过生态修复治理,一个昔日飞鸟难临的“火焰山”,如今已变为鸟语花香的“生态绿洲”,实现绿色矿山与花园城市的有机融合。 

回溯历史,在攀枝花开发建设之前,朱兰铁矿采区所在的兰家火山(兰尖铁矿)因土层瘠薄、植被稀少,在干旱季节因矿石吸热导致杂草自燃,形成如同《西游记》中描绘的“火焰山”景象,成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域生态脆弱的真实写照。

生态修复前

生态修复后

随着朱兰铁矿持续开采50余年,露天采场、排土场等工业场地对区域生态构成严峻挑战。位于城市视野区的尖山排土场,堆积的废弃岩石形成面积近千亩的“石头山”。“这些岩石吸热性强,在夏季烈日照射下,远望如火焰升腾。”朱兰铁矿区域工程师杨海介绍,高温时段地表温度可煎熟鸡蛋,不仅影响城市风貌,更因扬尘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破坏区域生态环境。 

自2017年起,尖山排土场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600余万元,完成土方挖填约250万立方米,种植小叶榕、黑荆、三角梅、凤凰木等树木2万余棵,撒播草籽超过1.6万公斤,并建立“专业管护—精准考核”养护体系,实现921亩土地全面复绿,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面对高陡边坡和干热气候等挑战,攀钢矿业公司结合气候特征、土壤条件与景观协调性,创新采用差异化覆土技术:平台区实施50厘米分层覆土,边坡区采用30厘米基质改良。植物栽种过程中,通过底肥深拌、新土回填等工艺,构建“草—灌—乔”立体生态群落,植物成活率达95%,植被覆盖率达90%。 

“我们从金沙江引水上山,安装节水喷灌设施,组织职工义务植树。先播种木豆等草本植物固氮改土,再栽植乔灌及花卉。”岳宇说,在后期管护中,作业区82个人既当采矿人,又当护林人,大家分组轮流上山开展巡林浇灌,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这片新绿。 

随着排土场重披“绿装”,扬尘现象得到有效抑制,水土流失量降低超过90%,每年还可实现碳吸收约400吨、释氧约240吨,生态效益与“双碳”目标协同推进。目前,修复区内动植物种类已达数百种,“寂静疮痍的黑色渣场”成功蜕变为“鸟语花香的绿色家园”。

资料图片基于尖山排土场的修复经验,攀钢矿业陆续推进曾家湾排土场、铁路排土场及马家田尾矿库等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投入近2亿元,完成生态修复面积8000余亩,为筑牢攀枝花段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出积极贡献。(文/图 刘靖 罗本平 张仟林)

责任编辑:王卫东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