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从“坐等服务”到“主动认亲” 攀枝花西区大宝鼎街道“五亲”工作法暖基层

2025/10/24 17:16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1万

“小杨你们又来啦,快进屋坐!每次都麻烦你们,我心里真是过意不去。”看到熟悉的“红马甲”出现在家门口,家住攀枝花市西区大宝鼎街道小宝鼎社区的陈大爷脸上立刻洋溢起笑容。来自社区的志愿者们熟练地放下工具,一边亲热地拉着老人的手话家常,细致询问他的健康近况,一边手脚麻利地开始帮忙打扫卫生、整理家务。屋子里,欢声笑语伴随着忙碌的身影,暖意融融。这温馨的一幕,并非一次偶然的活动,而是大宝鼎街道以小宝鼎社区为试点,探索推行“五亲”工作法,将志愿服务精准送达居民心坎儿的日常缩影。

“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坐等群众上门’,现在我们的理念彻底转变了,要主动走出去,和居民‘认亲’。”小宝鼎社区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所谓的“五亲”工作法,即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主动上门与居民“认亲”;将需要帮扶的老人纳入台账,实现一对一“定亲”;通过定期“探亲”掌握老人生活需求;随后启动“梳理汇总——责任分流——分类解决——社区答复”的“帮亲”机制;最终联合共建单位、党员、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与居民“结亲”,形成多元共治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感觉我们就像是老人们的‘编外子女’。”志愿者杨女士在忙碌的间隙对记者说,“每次来不单单是完成清洁任务,更重要的是陪叔叔阿姨们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心里话。谁家的常用药快吃完了,哪里的灯泡需要换了,这些小事我们都记在心上,尽力解决。这种感觉,不像是在工作,更像是在走亲戚。”这种“亲人式”的关怀,正是街道践行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等“五有”目标的具体体现,确保老人的身边事“有人办、马上办、能办好”,让辖区的独居、高龄老人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与踏实。

小宝鼎社区的成功实践,如同一条充满活力的毛细血管,汇入大宝鼎街道志愿服务体系的主动脉中。近年来,大宝鼎街道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面对辖区老龄化突出的实际情况,积极整合各方力量,精心培育并搭建起“鼎好”“银龄”“沿江”三支有温度、有特色的志愿服务主力军。街道广泛吸纳辖区内党员干部、退伍老兵、热心群众,并主动对接辖区国有企业小宝鼎煤矿,将其精干力量补充到队伍中,使志愿服务力量从最初仅有的12人,一步步发展壮大到如今的44人,为开展多元化、常态化志愿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力量的壮大,直接体现在服务范围的拓展与深化上。除了对老年群体的重点关照,街道的志愿服务同样将关爱延伸至青少年。寒暑假期间,绘画、书法等兴趣活动以及科普知识、安全防护主题讲座纷纷登场,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更成为他们拓宽视野、健康成长的第二课堂。

此外,街道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彩虹社工等平台,在端午、中秋、元旦等传统节日,精心策划各类文艺演出和文化活动,让居民们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增进邻里情谊,传承传统文化。在关照“一老一小”、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辖区人居环境同样是志愿者们心头的牵挂。无论严寒酷暑,社区的背街小巷、公共区域总能看到“红马甲”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清扫垃圾、清除小广告,用一次次弯腰、一遍遍擦拭的实际行动,守护着社区环境的整洁与美观,为居民们营造了更加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据统计,今年以来,该街道已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40余次,惠及群众600余人次。从“探亲”帮扶到“为小”服务,从文化惠民到环境整治,这些丰富而接地气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同和煦的春风,吹遍了社区的每个角落,不仅让各年龄段居民真切受益,更极大地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辖区内深深植下互帮互助、文明和谐的种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文活力。(文/图 徐琛 李鑫)

责任编辑:王卫东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