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西区这个老旧小区“破乱”变“宜居” 党建+业委会走出治理新路子
2025/10/11 16:10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2万
民之所盼,安居为要。老旧小区治理是城市有机更新的关键落点,既关乎民生暖色,更体现发展底色。
走进攀枝花市西区清香坪街道步行街小区,两侧商铺有序整洁,楼上住户窗明几净,街区路面干净平整,与错落有致的绿化带相映成趣,目之所及充满着焕新生活的生机。
“以前垃圾堆在路边臭烘烘,车子乱停堵得走不动,商户占道经营吵到半夜;现在出门是干净的路,楼下有整齐的商铺,住着比以前舒心十倍!”在该小区住了多年的汤大爷沿着整洁的街区散步,提起这几年的变化,脸上满是笑意。
这条建成于2005年的开放式步行街区,承载着164户居民、312户商铺的日常。可随着时间推移,基础设施老化、物业公司“来了又走”、商户与住户矛盾频发,曾经热闹的街区渐渐成了“管理洼地”——路面坑洼、垃圾乱堆,占道经营让行人难通行,夜间噪音让住户睡不好,业主的信任感、归属感一路下滑。
2021年,在街道、社区的多方协调下,第三届步行街小区业委会成功重组,7名有责任心、愿奉献的业主主动扛起治理担子,一场持续五年的“蝶变计划”就此启动。
党建引路定方向,“三步走”破解治理难题
“刚加入业委会时,我们满脑子都是热情,可面对一堆烂摊子,连从哪下手都不知道。”业委会成员杨仕华回忆,最初上门收集意见,有的居民不愿开门,有的商户直接摆手,工作推进得格外艰难。
就在大家犯难时,街道、社区的党员干部主动找上门,不仅帮着分析问题,还量身定制“三步走”工作法,为小区治理指明方向。
倾听民意、建章立制,是第一步。在充分征求业主意见基础上,业委会用短短一个月时间牵头制定了《步行街小区管理公约》《步行街小区议事规则》等系列制度,推动小区治理工作迈出坚实一步。
创新模式、筹措资金,是第二步。小区物业撤出后,管理资金断档,面对“无米之炊”的窘境,业委会没有“等靠要”,而是和街道、社区一起开展多轮沟通协调,最终于2021年3月成功将步行街“小木屋”项目部分收益权收回,为步行街维修维护等管理资金注入可持续的源头活水。
引入物业、三方协同,是第三步。资金问题初步解决后,业委会着手重建管理体系,通过实地调研和多轮筛选,于2021年5月成功引入新的物业公司,积极建立了“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协同治理机制,定期召开沟通会,化解纠纷、调解矛盾、收集反馈、监督工作。
治理之“策”:多元协作一盘棋,共建宜居新家园
“以前楼下满是乱摆摊、乱停车的,推着母亲根本没法出门,现在宽敞多了,每天都能陪她散步。”步行街小区159号1栋居民刘女士的烦恼,在新一届业委会推动下得到解决。业委会负责人李树秀介绍,针对小区“住商混杂”的管理难点,团队以“规范秩序、美化环境、消除隐患、促邻里和谐”为目标,在前期“三步走”基础上联合多方发力:协同综合执法划限时经营区、联合物业消防定禁停区,协调环卫增垃圾清运频次、加分类垃圾桶,发动业主大扫除、搞绿化,还联合电业局、水厂排查更换老旧设施,同时调解纠纷、组织邻里活动。
五年来,业委会累计召开座谈会50余次,走访476户商铺住户,收集意见300余条,调解纠纷100余起。如今街区道路畅通、环境清爽,安全隐患消除,商户经营向好,业主满意度大幅提升。清香坪街道步行街小区治理的成功实践,展现了党建引领下居民自治的旺盛生命力,为破解老旧街区管理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展望未来,一个持续向好、充满温情的步行街,将为小区居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文/图 文丽云 马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