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攀枝花西区:“非遗三融入”绘就校园民族团结长卷

2025/09/22 17:14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1万

九月的晨光里,攀枝花市第十九小学校的金沙漆画工作坊,摆满了色彩斑斓的漆画工具,学生们正认真听非遗传承人倪承霞讲授漆画制作工艺。这是攀枝花市西区中小学课堂里再寻常不过的“非遗时间”。

近年来,西区立足多元文化资源优势,以“非遗三融入”为抓手,利用中小学校园打造非遗文化传承阵地,让非遗技艺从“博物馆”走进“教室”、从“传承人”传递到“青少年”,不断提升各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校本融入课堂,让非遗成为“会说话的教材”

西区制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意见》,明确“非遗进校园”行动目标,先后在4所中小学设立“非遗文化技艺传承示范校”。目前,全区已编制《民族团结一家亲》《“漆”遇记》《傈僳欢歌》等校本教材,开设金沙漆画、剪纸、版画、川剧“变脸”等10余项非遗文化课程,推动多元文化、非遗传承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

“以前上美术课,学生只知道画牡丹、荷花;现在学漆画,他们开始关注‘为什么漆器偏爱红色’‘火纹图案有什么寓意’。”

歌舞融入活动:让传统成为“会跳舞的日常”

在格里坪镇小学校的“阿尼格里”活动中心里,每周四下午的社团活动时间总是格外热闹。一群身着傈僳族传统服饰的小学生围成一圈,随着葫芦笙的悠扬旋律,踏着轻快的舞步,吟唱着古老的傈僳族山歌。

这是西区“非遗+课后服务”的生动缩影。结合中小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全区7所中小学将非遗文化活动与课后延时服务、兴趣社团相结合,将彝族锅庄、傈僳族打跳等元素创新融入课间操,让传统舞蹈成为师生每日参与的校园文化符号。

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学校举办“傈僳文化绽新花”“传统戏剧进校园”等主题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学生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鲜活生命力。

“现在放学路上,孩子们会讨论‘今天课间操学了哪个民族的舞蹈’‘我做的漆灯能不能得奖’。”一位家长表示,“以前总觉得民族团结是大道理,现在才明白文化认同是从日常点滴里长出来的。”

研学融入实践:让文化成为“可触摸的传承”

在西区剪纸非遗工坊,剪纸传承人王胜不仅讲解了剪纸技艺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同时演示了折叠法、阴剪法、阳剪法等多种剪纸技法。

这仅仅是非遗研学融入课外实践的一个生动缩影。西区推动学校与区文化馆、社区共建“金沙漆画工坊”“海才明工作室”“榴杨文韵”等非遗文化传承实践教育基地7处,收录26名非遗传承人、民间手艺人进入区级人才库。同时,聘请其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开展现场培训、实践教学,举办“校园文化遗产日”“傈僳文化绽新花”“漆画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拥有才艺展示舞台,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从课堂上的漆笔游走,到操场上的歌舞跃动;从工坊里的专注创作,到展柜上的作品陈列,西区的“非遗三融入”教育,正以最贴近孩子的方式,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春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文/图 田金艳 程玉鹏)

责任编辑:王卫东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