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汩汩清泉润民心 攀枝花西区绘就乡村振兴“水画卷”

2025/09/19 19:40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4281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民生之基。

西区格里坪镇金桥村二组曾是典型的“用水难”区域,深井水位下降、间歇性供水等问题长期困扰村民。

今年,西区统筹抗旱资金300万元,实施人饮管网延伸工程,新建泵站、高位水池、输配水管网等设施。工程于7月30日正式通水,65户259人彻底告别“挑水吃”的历史,实现“拧开水龙头,清水自然来”的愿望。

通水当天,村民们冒着高温全程参与验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民陈继学激动地说:“这流出来的不仅是水,更是我们盼了多年的幸福。”

这是西区以务实举措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群众喝上安全水、用上方便水,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水动力”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西区紧紧围绕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目标,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切实解决群众“吃水难、用水难”问题,让清泉流入千家万户,滋润百姓心田。

西区现有农村人口1.3万余人,通过城市管网延伸、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等多种方式,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城市管网延伸覆盖1万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覆盖2560人,规模化供水服务人口比例达78%,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今年以来,针对检查督导反馈的问题,西区水利局迅速行动,完成4处集中供水站消毒设备的安装与维护,实现全区集中供水工程消毒设备全覆盖,确保了水质安全。同时,完成枯水期水质检测,5个监测点水质检测结果全部合格,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9月12日,在农村饮水安全检查中,西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说,为切实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提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西区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统领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全过程,确保农村供水工程建得好、管得优、长受益。

西区严格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国家强制性标准及地方供水管理条例,将供水单位配备、维护、规范运行消毒设备明确为法定责任,组织专项法治督查行动,对照法规标准要求,重点核查消毒设施配备率、运行状态记录规范性及消毒剂投加精准度等。

西区水利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农村供水工程饮用水水源地和出厂水、末梢水水质检测,督促规模化供水工程按要求开展水质自检,加强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水质巡检,发现水质问题立即整改。建立水质检测数据法治化报送与公开制度。去年,枯水期和丰水期农村饮用水水质检测合格率均为100%;今年,枯水期农村饮用水水质检测合格率为100%。

西区出台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明晰多元监管主体权责,厘清水利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属地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供水单位的主体责任以及用户依法享有的知情监督权。制定农村饮水安全检查制度,确保监管不缺位、不越位。依法加强对消毒运行、水质安全等关键环节的执法检查。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和“三项制度”责任体系,延伸法治监督触角。

西区积极与市环境能源集团对接,推动农村供水工程县域统管,逐步实现“同网、同质、同价”目标。同时,指导村组建立“有偿用水、计量收费、以水养水”的管护机制,培养村级管水员,确保工程长期稳定运行。

目前,西区仍面临高海拔地区加压供水成本高、运维资金缺乏等挑战。对此,西区将积极包装项目,争取专项债券和政策支持,推广“光电水产”等新技术,持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同时,持续运用法治力量,压实各方责任,完善制度体系,强化执法监督,确保每一项供水工程管理措施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让汩汩清泉不仅流进千家万户,更成为托起农村群众美好生活的基石。(供稿:西区融媒 周越 田金艳)

责任编辑:王卫东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