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攀枝花东区: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火焰山”变“绿洲”

2025/09/12 15:35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万

9月9日上午,一场雨后,走进金沙江畔的攀钢朱兰铁矿铁路排土场,茁壮成长的小叶榕、清香木、相思树绿意盎然,木豆、香根草郁郁葱葱,间植其间的三角梅姹紫嫣红。

这是一片面积5000多亩的矿山排土场,于1975年投用,主要收纳朱兰矿区(攀钢兰尖、朱家包包铁矿)排出的废石。50年来,共计堆存废石2.3亿立方米。 

排土场边沿,一株枝叶舒展的毛泡桐已有3米多高。“这是一株乡土植物,3年前,我们在这里覆土植树时它还只有我的膝盖高,我们特地把它保留了下来,现在都长这么高了。”朱兰铁矿区域工程师杨海感慨地说,思绪则飘回到50多年前排土场投用之时。

01 

还记得50多年前金沙江畔那一次震惊中外的大爆破吗?爆破过后,攀枝花的铁矿石便如“开仓放粮”一般源源不断输出。与此同时,矿山剥离的废弃岩石也如同小山一样在金沙江畔逐年堆积扩展,形成一片面积庞大的石头山。 

“这些黑褐色的岩石非常吸热,在夏天的烈日暴晒下,远远望去,山上犹如有火焰在升腾,像是一座‘火焰山’。”杨海说,在夏季高温时段,排土场地表温度能够煎熟鸡蛋。 

其实,早在攀枝花开发建设以前,在如今的朱兰铁矿采区便有一座类似《西游记》所描述的“火焰山”——兰家火山(兰尖铁矿)。因为这是一座大型露天大铁矿,土层薄难以生长大树,只有在雨季时节生长杂草。一到干旱季节,由于矿石吸热,干枯的杂草时常发生自燃,便产生了“火焰山”的奇特景象。 

攀钢于1970年“七一”出铁后,为确保原矿供应,经批准,于1971年5月21日对朱兰矿区的狮子山实施了震惊中外的万吨大爆破,产生的爆破能量相当于4.2级地震,成为我国工业史上空前的爆破壮举。 

据统计,50多年来,朱兰铁矿累计输出矿石5亿多吨。输出矿石资源的同时,剥离的废弃岩石和低品位矿石也如同小山一样在金沙江畔逐年堆积扩展,在干热河谷形成一座座新的“火焰山”。 

02 

如今,从江南向江北望去,视野区里裸露的排土场“火焰山”披上了绿装。 

为落实绿色矿山“边开采,边修复”要求,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朱兰铁矿于2018年开始开展铁路排土场生态修复。 

该矿利用大型机械将排土场整理成梯状台地后覆土,其中平台覆土厚度0.5米,坡面覆土厚度0.3米。截至2024年底,共计投入5000余万元覆土43.5万立方米,完成生态修复面积2226亩,种植小叶榕10650株、三角梅24562株、清香木6988株,撒播草籽34721公斤,种植狼尾草5900窝、香根草119184窝、迎春花900株。 

“我们从金沙江引水上山,安设喷灌装置,并发动职工参与义务植树,先期种植木豆等草本植物固氮固土,然后栽种小叶榕、三角梅等乔灌及花卉植物,形成乔灌草搭配的立体生态修复系统。”杨海说,随着铁路排土场生态修复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该矿全面落实矿山环境治理和绿色矿山建设主体责任,相继对尖山、肖家湾、曾家湾3个暂不使用排土场实施生态修复2614亩。 

截至目前,该矿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完成生态修复5000余亩。通过生态修复,昔日的“火焰山”变成了一座座“绿洲”。 

“以前这些石头山寸草不生,飞鸟难临。随着实施生态修复,斑鸠、松鼠等动物越来越多了,真正变成了鸟语花香的绿洲。”朱兰铁矿综合管理室宣传业务管理蒲勇介绍,下一步,该矿将利用暂不使用的排土场实施景观打造,高水平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鲜活样本。(文/图 刘靖 罗本平 张仟林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王卫东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