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西区:以影视IP为媒 奏响文旅融合发展新乐章
2025/09/10 17:04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1万
在攀枝花市西区的高家坪片区,红砖房与席棚子间回荡着跨越半个世纪的青春呐喊。随着网络电影《少年黄大年》的拍摄在攀枝花告一段落,这片曾因电视剧《火红年华》而焕发新生的三线建设旧址,再次成为镜头聚焦的热土。从电视剧《火红年华》的热血奋斗到《少年黄大年》的青春报国故事在西区的镜头下交汇,西区正以影视为纽带,深挖三线文化、生态资源与民族风情,通过影视IP赋能、场景再造、业态融合,将三线建设的红色记忆转化为沉浸式文旅体验,探索出一条“影视赋能、文化铸魂、产业联动”的融合发展之路。
《火红年华》剧照
“我们选择拍摄场景时了解到,这是《火红年华》电视剧224场戏的核心取景地,基地完整保留了三线建设时期的会议室、食堂、理发店等场景,有年代感也非常符合我们电影造景的需求。”《少年黄大年》栏目组制片人程兰钦说道。
《少年黄大年》剧照
工业打底+文旅绣花:“秀带”经济赋能城市新发展
西区作为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核心区域,曾诞生全市第一座厂矿和商场,遗留了大量工业遗存。电视剧《火红年华》以十九冶、攀钢等企业为原型,讲述1965年起建设者在弄弄坪“住席棚、汗洗脸”的奋斗史诗,收视率曾位列全国年度前十,观影超5亿人次。剧组拍摄后,西区对高家坪片区进行抢救性保护,深度挖掘三线文化,讲好三线故事。完整保留指挥部、食堂等场景,并开发“干打垒”“创业饭”等体验项目,让游客推独轮车、过独木桥,亲历建设艰辛,让他们“穿越”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席棚指挥部里还原的每一处细节,都让我想起父辈们‘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的豪迈!”一位游客在参观完火红年华研学旅游基地后道出了影视IP的感染力。
这一转型使原本计划拆除的棚改区逆袭为网红打卡地。2025年以来,火红年华研学旅游基地累计接待各类团队159个约2.35万人次,散客约2.82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632.71万元。而网络电影《少年黄大年》则进一步丰富了基地的青春叙事,形成“历史+当代”的双IP联动。
如今,随着《少年黄大年》在火红年华研学旅游基地的取景进一步延伸了影视IP链条。西区进一步将研学文创、商业综合与三线文化体验结合,推出深度研学游等,并在保留高家坪历史街巷肌理和老旧建筑基础上,激活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存,打造接待落客区、三线特色商业街区、三线文化主题研学区、休闲观光区4大区域、25个点位,先后挂牌“艰苦奋斗教育基地”“四川省首批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单位”等,成为四川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标杆。
文旅融合的“西区实践”:从场景还原到精神传承
西区的文旅融合不仅停留在场景复刻上,更注重精神内核的挖掘与传播。在西区,游客可沉浸式感受那段火红年华的岁月,可参与“背水小道”徒步体验,可漫步初心园聆听老一辈建设者的故事,也可在时光书屋里翻阅建设者的笔记,从“旁观者”变为“传承者”。
从电视剧《火红年华》到网络电影《少年黄大年》,西区以“三线精神”为魂,以影视作品为桥,让三线遗迹焕发新生。在这里,大时代的壮阔与小人物的奋斗交织,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憧憬共鸣,书写着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火红年华”新篇章。
未来,随着攀枝花苏铁自然遗产保护展示区、水墨金沙二期等项目的推进,这片土地将继续绽放“阳光花果城 康养攀枝花”的独特魅力。(文/图 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