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西区:文化惠民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2025/09/08 17:00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1万
秋日的阳光穿过攀枝花市西区清香坪街道路南社区抱榴苑广场的绿荫,在“榴杨文韵”非遗展厅洒下一片暖金。在这里,民间版画技艺、川剧表演、民间祭龙仪式、民间传统石刻玉雕、傈僳族音乐、傈僳族高腔……应有尽有。“以前总觉得非遗是老辈人的事,现在才明白,咱各民族的宝贝凑一块儿,才更有滋味!”傈僳族女孩小林笑着说。这一幕,正是西区以文化惠民工程厚植民族团结根脉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西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完善文化阵地、丰富文化供给、推动文旅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烟火日常中常开长盛。
活化非遗文化,夯实民族团结根基
走进“榴杨文韵”非遗微展厅,石雕匠人正低头雕琢一块石板,刀锋过处,一个工艺品马上呈现在眼前;隔壁展演区,傈僳族高腔别有一番风味。“我们不只是展示非遗,更要让非遗‘说话’。”区文广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展厅已引入12项各级非遗项目,通过“展演+体验+教学”模式,让各族群众在触摸、聆听、实践中感受文化共通性。
开设的“非遗文化通识课”,更成了各族群众的“文化客厅”。课程通过传授调制颜料、蛋壳镶嵌等传统技法,吸引各族群众参与非遗传承。陆阿姨说:“课堂上常能听到不同民族的方言碰撞,但聊到老手艺时,大家的眼睛都是亮的。”据统计,今年以来,西区已开展非遗展演、文化交流活动50余场,惠及各族群众3万余人次,越来越多的人从“旁观者”变成“传承者”。
深化人文康养,共享文化惠民成果
晨光微熹时,玉泉广场已漾起平和气息,几位长者身着宽松衣衫,伴着轻柔的乐曲缓缓舒展肢体,一招一式间,太极的沉稳与雅致在晨光中静静流淌。当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广场又换了另一番热闹景象。欢快的旋律准时响起,人们自发组队,踩着明快的节拍翩翩起舞,夜色因这满是活力的广场舞,也变得格外鲜活温暖。西区创新推出“康养+文化”融合服务,开设太极养生、民族舞蹈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6个,增进各族群众文化认同。
“以前想参加文化活动,得跑老远的文化馆,现在下楼就到。”在口袋文化驿站休闲的王奶奶高兴地说道。西区利用街角空地建设“口袋文化驿站”,配备自助图书借阅机、数字互动屏等设施,实现文化服务“零距离触达”。今年以来,已举办公益艺体培训班6个,覆盖各族群众1000余人次,各族群众在“一招一式”“一歌一舞”中,把“我”写成了“我们”。
推动文旅融合,构建共融发展场景
“以前只知道西区产煤,今天才明白,每块煤里都藏着几代人的故事。”“当年汉族、彝族、傈僳族的矿工们在井下互相帮衬,这份情比煤还热。”“矿工日记”情景模拟,正是西区文旅融合的“巧心思”。
西区构建“IP孵化——场景体验——产业联动”文旅生态链,设计“矿工日记”情景模拟、编钟音乐工坊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定期举办彝族篝火夜宴、苗族芦笙舞展演等民族特色活动,打造“日游山水+夜享民俗”复合型文旅场景,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体验中增进情感联结。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吸引沉浸式体验和研学旅游人员11万余人次,不仅让更多人看见西区的美,更让各民族在共享文化成果中,把“中华民族一家亲”刻进记忆里。
从非遗展厅的展览,到口袋驿站的书香,西区的文化惠民工程,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文/图 田金艳 程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