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固废包袱”到“资源富矿”——攀枝花西区材料化工资源深度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的转型突围之路
2025/08/26 17:43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1万
初秋时节,攀枝花西区格里坪特色产业园区内,一排排厂房在晨光中错落有致,高炉渣处理线的轰鸣声与数字管控屏的闪烁交织成一曲工业交响曲。
日前,2025年度四川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公布,西区材料化工资源深度综合利用产业集群成功入选,成为攀西地区首个以资源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从堆积成山的工业固废到价值攀升的新材料产品,这片传统工业区如何完成“点石成金”的蜕变?
产业根基:从“固废”到“资源”的产业链革命
走进园区内的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中,煤矸石、高炉渣等曾经沉睡的固废正被高效转化,经过破碎、提纯、煅烧等工艺,变身为钒电解液、纳米氧化锌、电解锌等高附加值产品,最终进入新能源、新材料、康养制造等领域,这正是西区材料化工产业集群资源深度综合利用的生动缩影。
据介绍,集群依托攀西钒钛资源及本地每年150万吨煤矸石、400万吨高炉渣等固废资源,已形成“固废回收——原料加工——产品制造——循环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涵盖煤化工、绿色化工、资源循环利用等主导产业。目前,集群内聚集了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园区先后获评四川省绿色园区、省级化工园区、四川省首批零碳工业园区试点,成为全省资源循环利用的标杆。
产业链的壮大离不开招商的精准发力:2022年至2024年,西区以“产业升级、项目攻坚”为主线,累计签约固废资源绿色循环高值化综合利用、年产6万立方米钒电解液、年产10万吨电解锌等30个项目,协议总投资达210亿元,实现招引规模与质量双突破。“这些项目不仅填补了产业链关键环节空白,更推动产业集群从资源利用向高端制造跃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西区经济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引擎:产学研协同破解技术难题
攀枝花市午跃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仔细装配该企业自主研发的轮椅,一旁的钛产品加工台上,工人师傅正在对工件进行预处理。“如今,公司在现有的20项专利、100余项商标等自主知识产权上有新突破,近期还将新增4项专利。”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不仅是企业的成长史,更是西区产业创新突围的缩影。
在西区,创新始终是集群发展的核心密码。针对材料化工领域技术门槛高、转化周期长的痛点,西区绘制了主导产业技术路线图,建立了含10个省重大科技项目的创新库,并创新“揭榜挂帅”机制,推动关键技术攻关。
产学研合作是创新链的关键纽带,据了解,西区先后与宝钛集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攀枝花学院、四川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近三年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活动6次。其中,攀枝花市午跃科技有限公司与攀枝花学院联合研发仿生膝关节和仿生旋转器用新型钛合金制备技术,并与多家单位共同攻关钛及钛合金材料在康养康复产品中的应用;四川嘉兆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攀枝花学院签署战略协议,推动新材料技术转化;四川和临科技有限公司、攀枝花市泓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则与四川大学共建校企技术中心,聚焦核心共性技术研发。
数字赋能:“云园区”激活转型新动能
在四川聚友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标准化厂房内,一阵阵规律有序的机械运转声传来,10余台机械手臂依托Mes+自动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各司其职,根据指令自动投料、自动化加工和工序自动流转。在四川国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海绵钛还蒸器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在泓岩科技的回转窑旁,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显示着高炉灰处理数据……这些场景的背后,是西区集群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的成果。
为推动数字化转型,西区引入移动、电信、联通等多家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建设“云数字园区”系统,实施安全生产智慧管控、能源监测等数字化改造,构建起覆盖安全生产、环境监测、产业服务的全链条能力体系。目前,集群已建成5G基站103个,更换通信光缆110公里,工业互联网普及率达39.22%,企业上云率达33.33%,为数字化转型筑牢“硬基建”。
针对中小企业“不敢转、不愿转”的顾虑,西区创新推出“一企一策”服务模式,联合三大通信运营商开展“智改数转引领未来”推进会,为22户规上企业开展线上评估,指导攀枝花市宏林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四川国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8个“智改数转”项目投运,并推动攀枝花市西区西鼎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申报2024年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专项资金。“从人工抄表到智能预警,数字技术让管理效能提升30%以上。”园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绿色转型:从“低碳”到“零碳”的实践
今年7月,四川攀枝花西区经济开发区成功纳入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名单。昔日依赖煤炭的传统工业区,如今已实现工业经济增长与零碳转型协同推进,其蜕变的密码就藏在绿色发展的实践中。
在“双碳”目标下,西区将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碳管理、资源利用、园区建设等多维度发力,探索出一条高碳原料低碳排放的路径。
据悉,西区建立“碳管家”制度,引入专业机构对规上企业碳排放开展核算,通过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时监控园区用电、用水、能耗数据。在环境监测方面,利用“颗粒物监测”“VOC在线监测”等设备织就“环保天网”,确保大气、水环境质量达标。2022年以来,定期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看西区”移动客户端等平台推送降碳知识,发放手册300余份,推动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资源循环利用是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攀枝花市宏林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回转窑窑头产生的高温烟气回用于原料预热,冷却产品的余热回用于助燃空气及煤粉干燥。攀枝花瑞峰水泥有限公司配套建设一套4.5MW熟料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攀枝花市泓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三条回转窑,年处理30万吨高炉除尘灰,生产次氧化锌和还原铁粉,彻底解决传统填埋污染问题,未来还将延伸至纳米材料、电解锌等高附加值产品。
目前,产业集群已创建省级绿色工厂1家,获评省级绿色工业园区、省级零碳工业园区试点,为全省绿色园区建设提供西区样本。
开放合作:从“区域圈”到“国际范”的跨越
从日本的精密加工技术到中东的钛产品订单,西区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产业链。2022年以来,西区赴日本、江苏、广东等国内外地区开展招商活动100余次,对接项目300余场,成功签约落地年产6万立方米钒电解液、40条化成箔生产线、聚友高分子产业基地、绿鑫鼎25万吨煤焦油深加工等重大项目。
产业集群产品也积极“走出去”开拓市场:午跃科技的钛合金机械膝关节、多功能万向足踝、纯钛保温壶、三线谱钛制梳子等20余种康复辅具和生活用品,在第七届中俄博览会上亮相。
人才是开放发展的底气,该集群通过引进高端人才、与高校联合培养等方式,累计为攀枝花恒泰化工有限公司、四川国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输送技术骨干数百名,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我们正从资源基地向产业高地转变。”西区发展改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治理服务:“全周期”保障企业茁壮成长
“从项目落地到产能释放,政府部门全程提供一对一服务,帮我们解决了用地审批、证照办理等多个难题。”四川望伦新材料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感慨道。
460多个难题,个个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西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台账上,记录着2022年以来为企业解决的实际问题。依托四川省(攀枝花)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园区设立专利维权站、商标指导站,为企业提供从创业辅导到投融资的全链条服务。
西区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2022年以来累计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460余项,开创为企服务新局面。一方面,依托四川省(攀枝花)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设立专利维权站、商标指导服务站,为20余家企业提供专利布局、商标注册等服务,集群企业商标总量超200件。另一方面,开展货运源头专项治理,建立登记、统计、档案备查制度,保障物流畅通。
“我们不仅解决问题,更搭建生态。”西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从货运源头治理到安全方案制定,从政策宣贯到要素保障,专业化的治理机制让51家中小企业安心发展,集群总产值达119.01亿元,主导产业占比88.19%。
站在新起点,集群已绘就清晰蓝图。“我们要做川西南和滇西北材料化工资源利用的高地。”西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聚焦建圈强链,招引“链主”企业带动集群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打造煤化工技术高地;优化要素保障,让更多项目“能进能出”、高效运转。
从“吃资源”到“吃渣生金”,从“传统工业”到“绿色集群”,攀枝花市西区材料化工产业的转型之路,正是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这片土地上的产业故事,正伴随着绿色转型的步伐,续写着更精彩的新篇章。(供稿:杨邦春 田金艳 魏诗钰 西区经济和信息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