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钢城集团米易瑞地矿业有限公司开展工农共建促民族团结工作
2025/08/22 17:04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3万
在攀枝花市米易县湾丘彝族乡那如诗如画、钟灵毓秀的青山绿水之间,矗立着一家与当地彝族村寨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企业——攀枝花钢城集团米易瑞地矿业有限公司。近年来,该公司秉持“民族团结、工农共建”的先进理念,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妥善处理工农关系,有力促进当地就业,大力支持民族文化传承。在全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该公司与湾丘彝族乡及周边的热水村、黄龙村、万年沟村、青山村等彝族村寨缔结了深厚的情谊,奏响了一曲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激昂乐章。
党建引领固根基,长效机制保稳定
强化政治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瑞地公司党总支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和思想建设,筑牢民族团结工作的坚实根基。公司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为年度重点任务,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政治学习日等多种载体,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全体干部职工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专题学习,组织100多名职工参加“道中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答题活动;该公司党总支委员会成员分头到作业区、班组开展常态化宣讲民族团结进步政策,提升了职工对民族政策理解;充分利用电子屏、钢城e家、微信群等传播速度快、形式多样的平台,开展民族团结应知应会知识的宣传学习20余次;转发民族团结进步优秀影片、宣传标语和宣传海报,扩大网络宣教覆盖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健全工作机制,巩固创建成果。瑞地公司着力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定期联席会议、责任落实与督查反馈机制,确保创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运行。同时,始终坚持各民族职工平等对待原则,在招聘、晋升及日常管理中确保公平公正,消除任何形式的歧视。通过组织多元文化培训、团队协作活动和定期交流会议,公司教育引导全体职工深入理解并实践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的理念。这些举措,公司不仅巩固了前期创建成果,还推动了工农共建与民族团结工作的深度融合,为长效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化解矛盾促和谐,工农共建谋发展
科学统筹用水矛盾,保障民生发展需求。瑞地公司自2010年5月投产以来,与青山村村委会及供水单位签署了详细的取水设施维护协议,协议内容包括设施的定期巡检、保养规程和紧急维修机制,确保水源供应稳定可靠。同时,建立了村级专人管护机制,指定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维护工作,包括协调用水需求和处理突发问题,形成了一套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在枯水期,黄龙村和青山村面临水源减少导致的村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紧张状况,瑞地公司主动与村委会协商,调整生产排产计划,减少工业高峰用水量,优先保障村民基本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需求。为此,公司构建了用水矛盾化解长效机制,包括建立用水监测系统、定期召开多部门协调会议,以及实施水源共享和调配方案,确保用水公平合理。青山村村民白长贵感慨:“以前一到干旱季节,我们和企业常因用水闹矛盾,现在经过双方友好协商,大家再也不用争水了。”
依法规范土地征用,落实公平补偿机制。2020年2月企业实现自主经营后,在积极推进数智化改造的过程中,瑞地公司始终恪守“依法依规、公平补偿”的核心原则,确保所有补偿措施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企业主动与乡政府、村社组织建立紧密协作机制,共同协商处理土地征用及青苗补偿的具体事宜,包括制定合理补偿标准、及时公示补偿方案并确保流程透明公正。五年来,企业累计向受影响村民支付补偿款超过100万元,覆盖了所有涉及的土地征用区域和青苗损失,有效保障了群众的合法财产权益,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就业帮扶助增收,彝汉携手奔小康
拓宽就业渠道,夯实振兴根基。瑞地公司致力于促进当地就业与经济发展,通过“技工引进+社会招聘+劳务派遣”相结合的模式,重点优先录用当地彝族群众,确保招聘过程的公平性和包容性。截至2025年7月,企业职工总数172人中,彝族职工占比达26.74%,其中沙勇、白兴元等彝族职工凭借专业技能和勤奋工作,迅速成长为生产骨干,在关键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以前在家种地,一年收入不到2万元,现在单位上班,工资加超产奖励能有5万多!”黄龙村彝族村民沙比哈脸上洋溢着笑容。据统计,公司自成立以来十五年间,累计吸纳彝族村民超过1000人次,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村民整体收入水平,促进了地企和谐发展。
深化产业协作,增强造血功能。瑞地公司在加快自身发展步伐的同时,始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致力于为当地社区带来切实利益。具体措施包括:职工食堂每年采购当地农副产品超过50万元,这不仅保障了职工饮食健康,还大力支持了周边农户的生计,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每年支付青山村水费18万元,帮助村庄维护供水系统,确保村民用水安全和生活品质提升;公司还与热水村、黄龙村建立了长期运输项目合作,通过提供稳定就业机会,助力村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
黄龙村村民、退役军人马银德原在外地打工,2023年通过社会招聘成为一名正式职工,如今在作业区检修班担任修理工,他感慨地说道:“在老家附近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收入还比原来高,真的很满足。”
保障权益显担当,暖心服务传温情
强化人才培养,积蓄发展动能。瑞地公司坚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积极推动少数民族职工全面发展,注重对他们的系统化培养与支持,提供专业培训和职业晋升机会。采取内部培训、外聘老师或与攀枝花市鲁班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举办专题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目前已有50余人通过自身努力考取了各类特种作业操作证,20余名优秀彝族职工成长为技术及管理岗位骨干,为公司运营注入活力。同时,公司健全了民主管理制度,通过完善代表选举机制和定期评估体系,确保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合理,充分落实他们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保障其在公司决策过程中拥有平等参与和表达的空间。
完善服务保障,解决实际困难。针对厂区偏远,职工日常生活诸多不便等情况,公司工会根据职工需求,全面实施“我为职工办实事”工程:改造食堂设施,升级了厨房设备并优化用餐环境,确保职工就餐更舒适;实现宿舍无线网络全覆盖,安装高速路由器,让职工在休息时间也能便捷上网娱乐和工作;新建活动室并配备多样化的健身器材,如跑步机、健身器材等,为职工提供休闲锻炼的场所;安装直饮水系统,采用先进过滤技术,保障饮用水安全卫生;关心关爱困难职工,5年来,共看望慰问彝族职工85人次、发放慰问金15800元,为2名彝族职工申办助学及困难补助。通过这些务实举措,职工满意度大大提升。
筑牢安全防线,优化通勤保障。为提升职工出行安全,减少因路况复杂、交通事故频发等风险,2023年5月,瑞地公司正式开通了从米易县城至厂区的通勤班车服务。该班车在沿途设置了多个站点,覆盖了主要居民区和交通站点。通过提供安全、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有效解决了彝族职工依赖摩托车通勤时面临的安全隐患问题,降低了职工通勤中的不安全因素,确保了所有职工上下班途中的安全与舒适。
“在这里工作让我感到强烈的归属感,如同家一般温馨。同事之间,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上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我干得很开心。”现年41岁的化验班长庄利,于2022年8月转为正式工,她透露,许多外部骨干人才也慕名而来,加入瑞地公司。
文化交融聚同心,民族团结绽芳华
恪守民族习俗,厚植情谊纽带。瑞地公司充分尊重彝族传统文化,每逢火把节、彝族年等重大节日,要求作业区、班组提前做好安排,在全力保障安全生产的同时,协调好班组彝族职工的调休,注意职工思想动态,尽量让彝族职工都能够回家团聚。多年来,该公司积极支持黄龙村、青山村等举办火把节活动,并力所能及地赞助资金用于搭建舞台、举办民俗表演等。火把节期间,公司领导还亲自带队组织汉族职工参与庆祝活动,与村民共同点燃篝火,体验民族文化。彝族职工陈亮说:“领导尊重我们的风俗,同事也一起跳舞庆祝,感觉就像一家人。”
近年来,该公司还先后提供钢筋、水泥等材料帮助周边村社建疫情防控板房、文化长廊及维修村委会等,为周边村社提供项目共建支持。
一方有难八方援,众志成城渡难关。2020年9月16日,受持续强降雨天气影响,瑞地公司位于湾丘“五七”电站李家河坝山上的输水管道,被泥石流冲下来的一块巨石砸断,造成20多米螺旋钢管直接损毁报废,导致全公司生产生活用水中断、全线停产。由于水毁现场山势陡峭、荆棘密布,临时开辟的道路非常崎岖险要,吊车、挖机等大型机械无法上去,加之雨大路滑,只能靠人工运送物资,抢修难度非常大。面对灾情,湾丘乡政府及青山村村委会迅速响应,紧急组织辖区内彝族村民全力支援抢修工作。村民们自发组成运输队伍,背的背、扛的扛、拉的拉,跋涉数公里,硬是活生生地用肩抬背扛的方式将高分子管、发电机、焊机等设备物资运送至抢修现场,为后续管道快速修复争取了时间。抢险过程中,大家团结协作,昼夜轮班奋战,克服了物资短缺和体力极限的挑战,经过连续10天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应急抢险任务,及时修复管道并恢复供水,充分彰显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合力,体现了彝族村民的坚韧精神与集体担当。
从党建引领到文化共融,从化解矛盾到就业帮扶……瑞地公司实施一系列举措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未来,该公司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书写更多工农共建、团结进步的动人故事,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和谐力量。(供稿:攀枝花钢城集团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