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西区:工业遗产“活”起来 精神家园“富”起来
2025/07/15 16:57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1万
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沉淀,在川滇交界的攀枝花市西区,三线建设的铿锵足音仍在回响。这片土地上,独特的三线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成为激活区域发展动能、滋养共同富裕的精神源泉。
近年来,西区以文化传承为根、以创新发展为翼,在保护中活化、在传承中赋能,让三线文化从历史深处走来,融入群众生活肌理,为西区“一区一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从“遗存”到“活态”,让三线文化亮起来
三线建设的历史遗存,是西区最珍贵的文化家底。如何让沉睡的历史“苏醒”?西区给出的答案是:既守护根脉,更创新表达。
走进502电厂闲置办公用房改造而成的共富薪空间,一间一坊一基地的多功能布局里,三线建设的老物件与现代文创元素交相辉映。这里既是非遗传承的展台,也是群众共享的文化驿站,更是文旅融合的新场景。从“非遗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的线上热闹,到线下火红年华重现的三线建设场景,西区让历史场景可感、可触、可参与。
文化创新的火花更在细节处绽放。攀枝花市首款文创雪糕捧回第五届天府文创大赛奖项,“西区有礼”系列文创产品摘得第三届四川红色文创大赛金奖,西区图书馆入选首批省级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这些亮眼成绩背后,是西区对三线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深刻探索,让冰冷的历史符号,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文化记忆。
从“传承”到“共享”,让文化滋养直抵人心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同频、与群众同心。西区以“实”字为笔,将三线文化的传承创新写在民生福祉的答卷上。
初心园里,孩子们触摸着老物件聆听三线故事;火红年华中,游客在沉浸式场景里感受建设者的热血青春;“西区有礼”文创产品中,三线元素与现代审美碰撞出独特魅力。从景点打造到产品研发,西区让三线精神从教科书走向生活场景,实现“串点成珠”的产业融合,全年研学点位累计接待研学师生超5.63万人次,位居全市第一,实现营业收入超1622万元,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活力。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这是西区文化服务的准则。菜单式、订单式文化志愿服务累计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文艺电子读物《金沙潮》《苏铁花开·时光里》等文艺精品勾勒出西区的文化底蕴;打造“苏铁剧场、苏铁书苑、苏铁画苑、苏铁艺苑”四张群众文化名片,常态化开展文化“十进”活动,累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45次、节会游园活动13次、文艺演出21场、文艺文化服务下基层120余次,让广场变舞台、社区成课堂。在这里,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的精神食粮,让每个人都能共享文化发展的甘甜。
从多条主题旅游线路的推出,到百万点击量的宣传短视频;从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到数字化服务的便捷升级,西区用更优质的文化供给,让群众与文化的距离越来越近。发放《行走西区》《食在西区》文旅手册,开展“非遗进万家 视频直播家乡年”等宣推活动50余期,发布旅游推文13篇,拍摄文旅宣传短视频50余个,累计点赞关注达110万余次。当老人在图书馆翻阅三线史料,年轻人在文创商店挑选心仪产品,孩子们在研学基地体验建设场景,文化服务的温度正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感。
从“文化”到“共富”,让精神家园生长出发展动能
如今的西区,三线文化已不再是孤立的历史叙事,而是串联起文旅融合、产业创新、民生改善的“金钥匙”。
通过有效聚拢辖区三线文化资源,以火红年华三线特色文旅融合项目为核心,串联水墨金沙、初心园、习风园、背水小道等文旅点位,打造“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路线,打好文旅融合组合拳,夯实共同富裕产业支撑。
相继举办“暖暖的花城 灵秀西区”文创雪糕发布仪式、三角梅文化艺术周、水墨金沙·沙滩音乐啤酒节等重大文旅活动,结合实际积极承办省、市重点活动,做实、做精、做响“赏花玩水”“三线时光”两张名片,全面展示三线文化及“一区一城”建设成果,推动优质文化资源持续高效“灌溉”西区基层文化土壤,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于民、共富共美。
“暖暖的花城 灵秀西区”文创雪糕的清甜,是文化IP的市场回响;水墨金沙·沙滩音乐啤酒节的热闹,是“文旅+”的活力彰显;“赏花玩水”“三线时光”两张名片的打响,让西区从“工业老区”变身“文化热土”。西区的文化“软实力”,正成为推动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的“硬支撑”。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走去。西区以三线文化为纽带,不仅守护了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更构筑起属于全体西区人的精神家园。在这里,红色基因代代传,文化成果人人享,共同富裕的画卷正伴随着苏铁花开的芬芳,在时光里徐徐铺展。(文/田金艳 孙嘉浚 图/文丽云 西区文广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