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矿痕”到“绿韵” 一座矿山的生态涅槃

2025/07/04 17:17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万

日前,攀枝花市生态环境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推介5个美丽攀枝花建设优秀案例,集中展示攀枝花市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西区攀钢石灰石矿退出苏铁自然保护区并开展生态修复入选。

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野生植物保护地,核心保护对象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攀枝花苏铁。曾经,攀钢石灰石矿的开采活动给保护区生态留下“伤疤”;如今,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这片土地实现了从“石漠化山地”到“多层级森林”的华丽转身。

三方合力,筑牢生态修复“责任网”

生态修复,责任先行。西区制定《攀钢石灰石矿生态恢复治理总体方案》,明确“企业+保护区+政府”三方责任。攀钢负责采场及排土场1941亩修复,保护区管理局承担核心区298亩治理,西区政府落实边缘区302亩修复。

截至目前,累计投入生态修复资金1.26亿元,管护费年均410万元,修复面积达2541亩,投资强度为常规修复的2.2倍。同步推进的矿山公路综合治理投入1040万元,修复150亩区域,一条贯通矿区的“绿色森林廊道”已然成形,为生态修复打下坚实基础。

技术破壁,破解干热河谷“治理难”

干热河谷的生态修复,从来都是世界级难题。针对干热河谷缺土、缺水、土壤贫瘠等瓶颈,西区创新应用“异地运土+挂网保土+挡墙固土”工程技术,回填种植土36万立方米,修筑挡土墙1.5公里,防护网2万平方米。配套“光伏提灌+覆膜保水+微喷滴灌”系统,建成162千瓦光伏提水工程,年抽水260万立方米,覆盖全域灌溉。物种选择上,选用鞍叶羊蹄甲等耐旱树种44万株,成活率达95%。

如今,昔日裸露的石漠化山地已变身“乔灌草”结合的多层级森林,生态系统韧性显著提升。

制度护航,构建智慧保护“新格局”

生态保护,制度是保障。西区在全省率先出台《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以地方立法强化保护与利用规范。更在全国首创保护区全域高精度三维模型,集成无人机巡护、数字化监测等技术,实现8万株苏铁与云南梧桐“一树一码”精准监管。

从“被动守护”到“全民参与”,转变来源于创新的自然教育模式。“苏铁人工授粉体验”等特色课程年均吸引3万余名学生及家长参与,让生态保护理念深植人心。

价值转化,打通“两山”共赢“新通道”

生态修复的成果,正转化为发展动能。依托修复成果打造的“攀枝花苏铁乐园”自然学堂,推出“攀枝花苏铁人工授粉体验”“种子的秘密自然探索”等特色自然科普教育活动。结合“赏春景 闹元宵”“迎端午 包粽子”等民俗体验,配套1000余块二维码解说牌、10万份科普读物及VR课程,年受众超10万人次。

更将生态修复与工业文明记忆相融合,建设观景台、生态停车场等设施,形成集科普教育、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场景,成为展示攀枝花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

如今,保护区内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攀枝花苏铁野生种群增至38.92万株,曾濒临灭绝的云南梧桐从200株恢复至400株,野生动物达623种、维管植物712种,成为干热河谷生态修复的“活样本”。(供稿:西区融媒 西区生态环境局)

责任编辑:王卫东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