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攀枝花:打造新时代基层文化振兴的“盐边样本”

2025/05/16 16:12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4667

攀枝花市盐边县地处川滇交界,是南丝绸之路、闰盐古道、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千年来古滇古蜀文化交融,藏彝走廊民族迁徙,31个民族守望相助,苗族斗釜歌、仡佬族送年节等4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传承,绘就绚丽多彩的笮山若水历史文化画卷。

近年来,盐边县制定并落实举措促进艺术创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推动县域内文化繁荣与群众精神共富。

政策引领筑基,构建文艺繁荣新体系

出台《文化人才文艺创作扶持奖励实施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长效机制》等文件,设立专项资金,对本土歌曲、舞蹈、书籍、话剧等文艺作品创作给予资金支持,对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实施“以奖代补”。恢复大笮文化研究会,建立文艺创作人才库,吸纳本土作家、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新文艺群体等300余人,形成“专家指导+本土骨干+群众参与”的三级文化人才梯队。

非遗活化赋能,打造文化传承新矩阵

将笮山锅庄、傈僳族婚礼等非遗项目转化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推出《笮山谣》《傈僳丰收乐》等原创舞蹈剧目并多次登上省级艺术展演舞台,原创话剧《雅砻江水天上来》入围第三届四川艺术节精品剧目展演。在中小学开设非遗传承课堂,将苗族蜡染、傈僳族“见面猴”制作等纳入校本课程。开发“阿木诗依”傈僳族非遗文创品牌,推出服饰、手工艺品等50余款产品,2023年入选“5·19中国旅游日·中国礼品”旅游商品并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INSPIRO可持续消费创意秀最受欢迎奖”。打造餐饮名片“盐边一桌菜”,盐边羊肉米线、国胜茶、盐边油底肉等非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亿元。

群众共创共演,激发文艺惠民新动力

组建12支本土文艺骨干队伍,深入乡镇、社区、企业等开展“送戏下乡”“非遗展演”等活动超百场。在昔格达村、红格村等打造“百姓大舞台”,常态化举办“花城艺起来”、村晚、村运、村跑等群众文艺展演,形成“村村有舞台、月月有活动”的文化生态。在三滩村、联合村等成立非遗刺绣团队、非遗蹀脚舞表演队等,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实现文化资源变资产、文化服务变产品。

文旅融合破圈,拓展文化惠民新场景

推进“文化+”融合发展,建设天沐温泉、魔芋公园等文旅载体,探索“早上盐边羊肉米线、中午盐边菜、晚上盐边烧烤”等特色旅游路线。拓展“文旅+”产业链,先后打造金芋别院、锦府驿·观山、马掌KUANG野等一批文化新空间,创建省、市级研学基地6个,吸引清华大学等学校学生3000余人次。深挖非遗、民俗、茶文化等特色资源,举办仡佬族送年节、傈僳族阔时节、彝族火把节等活动,开展“滋味盐边”系列文旅活动,形成“文化体验+产品消费+口碑传播”的良性循环。

盐边县坚持以“文化铸魂、文艺惠民”为主线,通过“政策筑基、非遗焕新、群众共创、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走出一条文化赋能共同富裕的特色路径。盐边县获评“大笮文化之乡”,入选中国康动态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百强县,2024年全县文旅产业综合收入达15亿元,同比增长28%,为新时代基层文化振兴提供可借鉴的“盐边样本”。(盐边县委宣传部 供稿)

责任编辑:王卫东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