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盐边蚕桑产业全链发展 助农增收
2025/05/14 17:16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5066
攀枝花市盐边县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有着1700多年桑椹栽种的历史,全县蚕桑种植面积15万亩,生产区域涉及全县9个乡镇45个村2万农户,桑椹产量达12.4万吨,蚕茧2200吨,丝150吨。但受地理、交通等因素影响,桑椹生产方式单一、产业链不完整、产品价值和附加值不高,群众增收致富困难等问题。
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近年来,盐边县采取党建引领、政企联动和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企业+合作社+基地+品牌”的经营模式,积极推动蚕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构建“种植+加工”延长产业链、“企业+农户”利益抱团增收链,“品牌+销售”拓展市场链,推广合作制、股份制、订单农业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户增收共富。
建强产业基地,做大“一产”。联合全县9家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制定蚕桑标准化基地建设标准,实施品种改良、道路畅通、水系联通等工程,通过整合盘活土地资源,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土地流转紧密结合起来,集中流转农户零散土地进行连片种植蚕桑,形成产业基地集中连片、建设水平相对领先的9万亩优质蚕桑基地。与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等多所院校合作,建立盐边蚕桑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桑树种质资源圃、叶桑果比较试验场,引进长果桑、红果1号等100多个果桑及果叶兼用桑品种,不断优化桑蚕品种结构,提升桑椹、蚕茧产量和品质,稳定全县桑蚕生产规模,夯实产业“第一车间”原料基础。
延伸产业链条,做优“二产”。改变传统桑农零散售卖、商贩收购等销售方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企业+合作社+基地+品牌”的发展模式,形成订单式销售,并以高于市场价格20%的保底价收购,建立蚕桑直销产业链。依托中丝天成、四喜、黑金椹、绿苑等企业和专合组织带动,研发出桑椹酒、桑椹干、桑椹膏、桑叶茶、蚕丝被等系列产品,形成“桑枝加工+桑果加工+桑叶加工+蚕蛹加工”等产业链模式,不断延长桑蚕产业链。利用废弃桑枝天然生物碱等营养物质配制菌包,开发食药同源桑枝养生菌,以桑叶、桑椹、桑根、蚕蛹等为原材料,精心烹制“椹时美宴”系列3个篇章16道特色菜品,打造舌尖上的“椹宴”。
促进产业融合,做活“三产”。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集采摘体验、乡村美食、蚕桑研学于一体的百亩桑葚采摘园,融入南丝路文化、土司文化和传统农耕文化,配套建设蚕桑文化体验厅、蚕桑主题民宿等,举办系列桑椹采摘节、稻田音乐会等系列活动,形成“桑椹采摘+农耕文化+旅游度假+研学旅行”研学旅游线路。
盐边县通过积极改良品种、提升质量、塑造品牌、拓宽销路,打造蚕桑全产业链,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共同富裕强势赋能。一是推动蚕桑产业提质“破茧”。新建标准化蚕房、共育室等5800平方米,全县桑园面积15万亩。2024年,桑果产量12.4万吨,蚕桑业产值7亿元。蚕桑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保障当地群众收入并逐年推动中等收入群体递增。二是促进蚕桑产业升级“蝶变”。组建蚕桑新型经营主体532家、家庭农场158家,引进20余家蚕桑企业入驻,开发桑椹酒、桑叶茶、蚕丝被等系列产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订单式销售,带动全县蚕桑从业人员8万余人,实现户均增收6.4万元。三是实现蚕桑产业增效“振翅”。2024年来,“桑椹采摘+农耕文化+旅游度假+研学旅行”旅游文化线路累计接待游客超6.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20万元,盐边桑椹区域公用品牌被评为“2024中国食品产业年度创新品牌”。(盐边县委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