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唱各调”到“一张图” 成渝中线高铁BIM合模探索显成效
2025/05/12 14:36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8745
“阳安大道和市域铁路S13线也需集成到数字三维模型中。”近日,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四川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胡鹏正在成渝中线高铁简州站施工现场和同事一起讨论模型优化方案。站房、轨道、通信信号,在胡鹏和同事的努力下,简州站多专业合模效果初见成效,并将推广应用至成渝中线四川段全线,成渝中线高铁数字化建设的轮廓渐渐清晰。
2022年底,成渝中线高铁正式开工建设,设计时速350公里,预留提速条件。科技创新与挑战并存,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144份成果文件、916张数据表、12280项元数据,胡鹏和他的科研队友们探索成渝中线高铁四川段BIM全专业合模,目前已经初具成效。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的缩写。高铁BIM全专业合模“一张图”,即将高铁建设站前、四电、站房的10多个专业的BIM模型整合到一个模型中,通过数字模拟进行碰撞检测、设计优化、可视化交底等工作,有利于在正式施工前发现和解决各专业结合部问题,提升工程质量,防止数据误差造成工程返工的损失。
科研团队成员涉及设计、施工、监理等10多个单位的专家。科研团队里的同事说,胡鹏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主修的是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对他而言打破专业壁垒是首先面临的挑战。他通过自学各专业基础知识,很快胜任了牵头人工作,令整个科研团队折服。
“最困难的是全路还没有先例,关键是合模的精度把握。”胡鹏感叹,铁路建设信息化管理一直是令人头痛的难题。据了解,BIM建模软件原产于国外,目前国产化程度不高,而各单位使用的建模软件、精度标准又各不相同。
“不能被国外软件牵着鼻子走,我们要突破这一桎梏。”胡鹏和他牵头的科研团队按照国铁集团的要求统一思想,统一使用国内现有软件。针对BIM软件使用中存在信息丢失、尺寸不一致等问题,胡鹏一方面统一精度标准,有效避免站前站后各专业建模“各唱各的调”,实现全专业合模“一张图”,让成渝中线高铁建模标准具象化,为铁路BIM联盟(BIM建模权威评价机构)形成评价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另一方面梳理汇总问题,积极与国内软件公司协调,优化软件使用细节,推动了BIM软件的国产化进程。
在成渝中线高铁沱江特大桥(目前世界最大跨度的无推力组合拱桥)施工现场,每一份物料、每一个施工流程都会记录在铁路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内。在BIM全专业合模的加持下,混凝土浇筑温度控制、钢结构监测,甚至一颗螺丝钉的情况,都能够实现实时监控,还能通过三维数据模型提前预判施工安全质量风险,确定后续工作计划。这是胡鹏和他牵头的科研团队已取得的BIM全专业合模成果。
智慧工地、智能工装、数字化工厂……成渝中线高铁四川段智能建造正在描绘中国高铁建设的未来。“成渝中线高铁是创新者的舞台,我喜欢并珍惜这个舞台,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取得创新和突破。”未来,胡鹏和他牵头的科研团队将在探索中国高铁“数智底座”道路上继续前行。
成渝中线高铁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位于已开通运营的成都至重庆高铁和成都至遂宁至重庆铁路中间,是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间最高效最便捷的客运通道,建成通车后,成渝两地旅行时间进一步压缩,将极大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夏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