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张沁:十年,我在法院当“记者”
2025/05/09 18:02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万
当法律的刻度遇上文字的温度,当严谨的法条化作流淌的故事,她以新闻人的敏锐丈量法治的肌理,用文艺者的笔触拓印时间的年轮。
十年:我在法院当“记者”
柏杨东路85号院里的银杏叶黄了又绿,绿了又黄,办公室的键盘声依旧噼啪作响。十年,对于乐山中院新闻处而言,他从一名咿呀学语的“婴孩”,已茁壮成长为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十年里,我已数不清写过多少篇稿件,拍摄过多少张照片,剪辑过多少期视频,按坏过几个鼠标,但那些在法院当“记者”留下的足迹,像老胶片一样,一帧帧在记忆里回放。
初遇:从“门外汉”到“守夜人”
十年前,我到乐山中院新闻处工作。刚接手法院宣传工作时,我内心充满了忐忑。我不是学法律专业的,担忧法律知识欠缺的短板影响到信息的精准,宣传不出司法的公正与公信;我也担忧自己阅历太浅、视野太窄,读不懂案件背后的法理和人情。
记得第一次独立报道的是一起遗产纠纷案,为了弄清楚案件的来龙去脉,我主动申请以“法院记者”的身份旁听庭审。当我举着照相机“咔嚓”拍照时,颤抖的双手手心沁汗,脑子里却牢牢记住了法官那句“法律不会让诚实的人吃亏”。
稿子改了九遍,领导却摇头:“法条是冷的,但文章可以是暖的。”那晚,我盯着电脑上的字,听着打印机嗡嗡作响,忽然明白:法院的宣传,不是复述判决书,而是让法治的光芒照进普通人的心里。
几天后,经征得当事人同意,在对主要人名、地名进行化名处理后,这起遗产纠纷案的报道在本地报纸上发表。
原被告双方一起将一面印着“人民法官为人民”字样的锦旗送到了法院,含泪攥着法官的手说:“感谢法官,护住了我们的兄弟亲情。”
“还有,谢谢你们让法律有了温度!”他们从挎包里掏出一张报纸,指着报纸上的文章说。
那一刻,正在拍照记录的我感觉鼻子一酸,眼睛迷蒙了一层泪花。
风雨:在质疑与真相之间
十年里,最难的从不是加班。
某次,在一起犯罪嫌疑人意外身亡案开庭前,其家属在网上发文带节奏,引来不明真相的部分网民骂法院“隐瞒”事实,“包庇”涉案公职人员,一时之间,网上舆论风波不断。领导拍板:“澄清事实真相,主动回应关切。”
我们宣传团队不分昼夜奋战了整整一个星期,仔细梳理了案件起因经过的全过程。那篇稿件,每一个段落都回应舆论热点,每一句话都有理有据,每一个词语都经过反复打磨。稿件发布后,全网迅速转发该文,24小时内阅读量破500万,绝大多数网民理解法院工作,认可法院判决,达到了“一文定音”的良好效果。一条高赞评论这样写道:“我们从报道中看到了事实真相,也就感受到了法槌之下的公平正义。”
那一刻,我感觉我们宣传人员个个都是勇猛果敢的战士,为每一个词语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不被误解而战斗,为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而战斗!
新生:当传统遇见未来
在宣传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们曾用笔墨、相机,记录着法院干警翻山越岭巡回审案的故事,记录着他们炎炎烈日送法进村的故事,记录着他们星夜兼程执行“老赖”的故事,记录着他们爱心扶贫助学帮困的故事。这些故事,承载着一个个、一代代法院人的追求和梦想。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乐山法院的宣传也开始寻求转型。2018年,我们策划推出“法官讲法”大型互动直播普法活动。经过前期摸索总结经验,我们推出“法检两长同庭审理+法官现场讲法”的宪法法律进高校活动,8000多名大学生在庭审现场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超10万网友通过中国庭审直播网、乐事TV、乐山中院新浪微博等平台在线观看直播。截至目前,“法官讲法”已举办32场次,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达200万人次,达到了“讲好一课、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已成为乐山法院一张靓丽的司法名片。同时,“法官讲法”也被中央网信办、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网络宣传优秀成果”。2023年8月,来自六省市37名全国人大代表及最高人民法院领导来到乐山法院视察,他们在峨眉山市黄湾镇天景社区与当地村民一起聆听了一场“法官讲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形式很新颖、很接地气,希望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推广”。
说实话,每当看着直播间的人数不断上涨、短视频播放量不断刷新纪录,我们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网友在评论区炸了锅:“法院普法原来可以如此接地气”“这才是法院宣传该有的样子!”。
我举着手机给老领导看,他扶了扶眼镜:“我们当年写三千字通讯才能说清的事,现在一场直播或一条短视频就够了。”
可转型哪有那么容易?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和不断更新换代的编辑软件,我们都是新手,只能在摸索中慢慢前行。那些熬夜掉过的头发和越来越后移的发际线,都成了时代的年轮。
坚守:十年长路,灯火未熄
十年间,总有人问我:“总替别人讲故事,你自己呢?”我笑而不答。但每次路过法院门口的大树,总会想起那位白发老人——他攥着胜诉通知书对我们鞠躬,说“你们写的每一个字,都是老百姓的灯。”
十年了,我依然会在深夜里对着屏幕流泪:当看到冤案平反的当事人拥抱阳光,当读到留守儿童写给“乐法妈妈”的信,当听见有人说“因为你们的报道,我相信了法律”……这些瞬间,让我甘愿做一座桥,一头连着庄严的法徽,一头连着烟火人间。
未来:愿法治的星光永远明亮
新媒体时代的洪流扑面而来,AI生成、Deepseek助力、流量算法……年轻的同事问我怕不怕被淘汰。我在日记本的扉页里郑重地写下——“内容为王,初心为帆”。
是啊,传播方式会变,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不会变;技术手段会更新,但法律人对真相的坚守照旧。下一个十年,愿我们依然能用有血有肉的故事,让法治的星光穿透屏幕,照亮更多迷茫的眼睛。
院子里的那棵老银杏树又冒出嫩芽,又一个春天到来了。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办公桌上,我轻轻擦去键盘上的灰尘。
下一个故事,又要开始了。(文/图 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