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沙湾区沫若中学: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教学 人机交互谱写教育新篇
2025/04/01 19:37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4167
2025年3月28日,乐山市沙湾区沫若中学语、数、外、物、生、地六个学科组赴成都树德中学参加了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论坛暨树德中学大中小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建设研讨活动。
专家引领,指明方向
会议伊始,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数字经济专委理事长刘九如指出,现如今AI教育需突破传统模式,构建“场景化+项目制”学习体系,让学生通过真实案例理解技术落地逻辑。成都教育学会会长赖石梅强调要“先破后立”,打破自己,走出舒适区,应用工具,去伪存真,助力教育现代化战略实施。成都树德中学党委书记胡霞阐述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径,指出了教育转型时期教育人的使命和担当。树德中学副校长刘涛介绍了树德中学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的远景目标。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数字经济专委会副秘书长王二华详细介绍了“中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公益行动计划”。
接着,国内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专家做了专题讲座。教育部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教授指出,未来教育应提升学生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教师应与AI协同育人。清华大学国家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东强调,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科技学院钟柏昌教授谈到需要构建五维一体的课程体系,让学生逐步理解算法与伦理。
在圆桌论坛环节,各位专家就“人工智能如何助推教育变革”“教师如何适应AI赋能的教学环境”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大家应革新教育理念,积极适应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课堂,展示风采
语文、地理与信息科技
语文、地理、信息技术三位学科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程——《扬雄赋蜀都,学子鉴成都》。地理老师带领同学们利用“树德号”总结了汉代成都城镇景观的特征,还原了汉代城市的城市风貌,分析了景观背后反映的地域文化。语文老师则让同学们利用“树德号”再续新的《蜀都赋》,信息技术老师全程技术指导。三位老师通力合作,通过AI智能对扬雄的《蜀都赋》进行了多维解读和重新创作,让与会老师感受到了科技进入课堂的魅力。
心理
李衡老师的心理课《我的世界》,充满趣味性与互动性。课堂以搭积木为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垂直比较与水平比较,启发学生深度思维。紧接着,课堂设置认知冲突环节,鼓励学生说出困惑并分享。课堂引入人工智能,学生向AI提问,AI答疑解惑,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最后,张老师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与AI共存,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意识。整堂课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活动、讨论、科技融合,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
数学
数学钱扬老师新授课的主题是《与AI共绎余弦之美》。钱老师的课堂内容编排独具匠心,以教材为基,充分发挥AI海量资源整合优势,巧妙引入前沿数学研究动态、跨学科应用案例等课外拓展素材。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搭乘AI快车,让同学们探究余弦定理的发展历史及多种证明方法,并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个性化的练习。这堂高中数学AI公开课宛如一场知识与科技交织的盛宴,充分展现出AI重塑数学教学的磅礴伟力。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领域之际,本次以AI助力的高中数学公开课宛如一颗闪耀的启明星,为传统数学教学注入了全新活力,开辟出一片创新教学的新天地。
英语
14:20-15:00,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初中英语教研组长谢英美老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多次荣获成都市赛课一等奖的实力,与参与教育部“人工智能+教育”重点课题研究的谢丽君老师共同带来《Unit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她们巧妙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全新视角呈现童话故事《Hansel and Gretel》,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文本,分析戏剧的构成要素,大幅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15:10-15:50,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英语系,持有剑桥大学认证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证书的唐搏老师,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成员、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田凌老师携手,主讲《Unit3 Exercise》。引导学生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工具修改和润色自己的作文,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亲身感受科技助力学习的独特魅力。16:00-16:40,曾获成都市说课比赛特等奖的李波老师带来别开生面的英语阅读圈课程。李老师运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阅读,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阅读技巧。课后,成都市英语教研员黄正翠对课程进行深度点评,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出专业见解与改进建议,为老师们带来全新思考方向。
物理
刘露老师带来了《测量自由落体加速度》示范课,在课堂上刘老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树德号AI系统进行学习探究,把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难以想象的立体动图画了出来,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物理规律。谢欣成老师带来了《关于甩手动作的物理原理研究》示范课,谢老师利用AI搜索在线视频,帮助同学们理解甩手动作中的物理原理,建立圆周运动最低点的受力模型,然后让同学们利用手机中的传感器测量不同甩手动作在最低点时的向心加速度,得出向心加速度最大的甩手当时为鞭打动作。最后成都市物理教研员林邵乾老师总结说,当算法与牛顿定律相遇,当代码与实验数据共舞,人工智能正重新定义物理学习的边界。这场教育的“静默革命”,不仅让课堂更智慧,更让每个学生与科学探索的乐趣零距离。未来已来,教育的星辰大海,正在AI赋能下徐徐展开。
生物
尹华仁老师的《输送血液的泵一心脏》一课,使用visible boby进行心脏模型的直观展示,还引导学生使用“树德号”智慧平台生成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总结知识。杨雯老师的《解密镰状细胞贫血》一课,首先用一段视频直观的展示贫血的症状作为导入,引发同学的探索热情,再充分利用“树德号”智慧平台,结合Swiss-model蛋白质建模工具,将基因碱基序列增添/缺失对蛋白质空间结构影响可视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基因突变的影响,进而构建基因突变的核心概念。最后回归社会,通过让学生结合资料和这节课的知识,提出镰状细胞贫血的治疗思路。AI带来了教育的变革,借助AI工具,学生获得自主探究空间。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利用AI提供的虚拟实验平台,自主设计简单实验探究通过操作、观察和分析结果,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与实践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正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推动教育向个性化、智能化、高效化发展。在科技进步的时代浪潮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认识到,科技正在不断地改变和塑造着我们的学生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我们唯有转变思维、积极适应、拥抱技术变革、不断深入求索,才能适应时代对我们的更高要求。(文/图 沫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