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杏坛竞风采 沫若园丁绽芳华——第十届“巴蜀好教育”同课异构大赛乐山沙湾区沫若中学教师载誉归来
2025/03/12 20:57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8698
3月9日至11日,沫若中学数学组殷毓雪、历史组罗慧萍、地理组张静三位教师赴宜宾四中参加第十届“巴蜀好教育”2004—2005年度“同课异构”大赛。
数学组:数形结合破难点
殷毓雪老师聚焦《导数的几何意义》,以“数”“形”融合为突破口。她借助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割线趋近切线的“逼近”过程,引导学生突破对切线的传统认知。针对学生“重数轻形”的学情,殷老师设计问题串,从圆的切线类比到一般曲线,通过直观观察与公式推导,帮助学生理解导数的几何本质。课堂上,她注重“以直代曲”思想的渗透,结合函数图像分析与实际案例(如药物浓度变化),强化知识应用。凭借信息技术与数学思维的深度融合,殷老师荣获赛课二等奖。
历史组:家国情怀贯始终
罗慧萍老师的说课以近代西方殖民扩张为背景,探讨人口迁移与文化融合。她通过黑奴贸易、华工输出等史实,展现殖民扩张对人口结构的重塑,分析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表现,重点讲述华工对美洲、大洋洲开发的贡献,突出其勤奋耐劳的品质与支援革命、抗战的爱国情怀。同时,她通过唐人街的历史变迁,引导学生理解综合国力对文化传承的支撑作用,彰显文化自信。罗老师以历史为脉络,将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有机结合,荣获赛课二等奖。
地理组:生态教育显特色
张静老师的说课以“人地协调”为核心,围绕塞罕坝案例展开。她通过“黄沙之因→破解之困”的逻辑链条,引导学生分析自然与人为因素对生态脆弱区的影响。教学中,她采用“分析—决策—建模—迁移”四步法,结合GIS、视频等多模态资源,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例如,通过对比塞罕坝“前世今生”的视觉反差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学生绘制“气候—土壤—植被”关联图来理解自然要素协同作用,并设计小组治理方案论证“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最终,其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扎实的实践能力赢得评委认可,斩获一等奖。
此次比赛中,沫若中学教师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创新的教学设计和突出的教学效果,充分展示了学校在学科教学改革中的成果。未来,学校将继续以赛促教、以赛促研,激励更多教师探索课堂创新,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而不懈努力。(文/图 沫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