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东区:一个书屋激活共富“一池春水”
2025/01/06 16:47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1万
大梯道上,3尊铜像形象生动地呈现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发现攀枝花的历史记忆,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欣赏。旁边的拾光书屋里,人们三五成群地喝着茶,或聊天、或看书,享受着冬日暖阳下的惬意时光。沿着梯道下行,视野逐渐开阔,中心城区的湖光山色映入眼帘。
“这里有个喝茶看书、赏景休闲的地方,很有‘味道’。”近日,游客王先生一边拍照一边说。
镜头里,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街道阳光大梯道铜像广场平台的冬日即景颇具诗情画意。广场与书屋、湖光与山色、铜像和人……随着银江水电站蓄水发电,这条延伸到金沙江畔的大梯道把城市的历史、当下和未来浓缩在一帧画面里,构成一个老城区向阳而生、蝶变焕新的共富场景。
“随着金沙江水位抬升,在这里也能看到‘高峡平湖’。这不,到大梯道的人越来越多了,到拾光书屋打卡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炳草岗街道望江街社区党委书记丁香说,银江成湖后,不少市民和游客沿着大梯道去欣赏湖景,顺便就到书屋来歇歇脚、喝喝茶、看看书。
文旅赋能,探索共富新路径
在老城区捡拾一段光阴,在旧书里寻找一段记忆。
走进位于阳光大梯道铜像广场的拾光书屋,富有创意的装饰营造出温馨惬意的氛围,满园的绿意与扑面而来的书香、茶香,让人顿时忘却了都市的喧嚣。
“我们的拾光书屋开业一年来,逐渐成为居民和市民、游客心仪的‘网红’打卡点,也成为我们推进社区基层治理,发展社区经济,增进居民物质和精神共富的一个重要载体。”丁香说,一年前,社区利用市、区图书馆设立的馆外借阅点在大梯道植入一个文创书屋,通过文旅赋能激起社区发展一池春水。
望江街社区是攀枝花较早建成的居民区之一,现有居民5000余户,常住人口1.2万人,属于典型的老旧居住型社区。穿越辖区的阳光大梯道曾经是全市的商业中心和城市重要名片,是属于攀枝花人的集体记忆。
近年来,随着街区逐渐老旧、人口老龄化以及年轻群体流失等因素,曾经热闹的大梯道逐渐变得冷清。但对于居住在这里的老攀枝花人来说,昔日大梯道的繁荣和热闹仍留存在记忆中,恍如昨日。
2022年,攀枝花实施“复兴炳草岗”城市更新行动,望江片区被定为“复兴炳草岗”的第一站。
随着城市更新工作如火如荼推进,2023年12月,拾光书屋在大梯道铜像广场附近正式开业。
“创建拾光书屋的目的是抢抓城市更新和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的机遇,以攀枝花人民对阳光大梯道曾经繁华的记忆为基底,在老城区打造一个慢生活文旅IP,重塑大梯道街区新形象,探索一条将历史人文与公益慈善相结合的共富新路径。”丁香说,社区深入梳理辖区文脉资源,围绕“共同富裕”主线,以“慈善共富”为契机,盘活辖区闲置资产,破解居民活动阵地不足、社区经济发展滞后、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识不强等问题,推动居民意识依托书屋“活”起来,精神文化生活“富”起来。
以茶为媒,打造公益新载体
“有朋友来找我,我就告诉他们到拾光书屋来喝盖碗茶。”家住铜像广场附近的居民方炳生老人是书屋的常客,他笑着说,自从有了这个书屋,他就时常约上朋友到这里喝茶谈天。
拾光书屋面积约150平方米,通过发展盖碗茶经济,创新性地将大梯道的人文历史与书屋融为一体,提供盖碗茶、水果茶、咖啡、点心小吃等服务,打造适合亲子阅读、好友聚会、单位团建等活动开展的公共文化共享空间,让来书屋的人都能读一本好书、品一杯热茶,享受一段慢漫时光。
有书、有茶、有场地,拾光书屋逐渐成为社区居民休闲联谊的好去处,同时也是孩子们看书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场所,帮助许多家庭解决了带娃的大难题。
为此,书屋引进“空间+合伙人”经营盖碗茶、围炉煮茶等,每月将营业收入的10%捐入社区慈善共富基金,实现茶客买茶喝,茶钱做公益的慈善盖碗茶良性循环模式,成为全市第一家将慈善共富、发展社区经济、创新基层治理相结合的阵地,同时集阅读、品茶、公益于一体,以茶为媒助力社会参与、多元发展的社区公益新载体。一年来,社区以书屋为载体与商家合作打造“大梯道慈善共富家园”,链接慈善资源20家,开展“传递书香 奉献爱心”慈善义卖等公益活动12场,救助困难青少年8名、帮扶困难家庭20户,受益群众8000余人次。
除了喝茶聊天,社区因势利导在书屋融合了政策宣讲、学习座谈、文明宣传、协商议事、法律咨询等10多项功能,以更接地气、更温馨、更具人情味的多功能场所让居民在品茗之间,以话家常的方式,诉说自己的喜乐哀愁,使书屋不仅成为居民愿来、爱来、常来的温馨驿站,也成为集舒心歇脚、续航补给、服务代办、红色教育、干群交流、调解纠纷、公益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治理“前哨阵地”。
拾光书屋的工作人员邓清榕是一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我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社区了解情况后问我愿不愿意来这里上班,我当即答应了,能在家门口就业实在是太好了。”邓清榕说,她还负责运营书屋短视频账号,希望有更多人到书屋来打卡。
群众参与,激活发展新动能
拾光书屋现有藏书5000多册,其中大部分书籍来自社区居民和热心市民捐赠。
“社区建了个书屋,我家闲置的旧书正好可以拿出来给有需要的读者,希望我们的书屋越办越红火。”书屋开业不久,居民邓阿姨就把家里的数十册文学类书籍捐给了书屋。
在邓阿姨等热心居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把家里闲置的旧书捐了出来。随着藏书越来越丰富,书屋的人气也越来越旺。
“每次都能找到自己喜欢读的书,就是一种快乐。”喜欢读书的杨先生说,拾光书屋的书籍很丰富,环境和氛围也都不错,只要有空,他都会到这里来坐坐。
社区同时还向居民征集老照片、老物件等物品,留住老城区居民生活的历史记忆,打造居民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居民的热情参与下,收到的旧书旧物越来越多。社区又利用书屋毗邻的闲置房屋打造了一个名为“将旧”的微展馆书吧,进一步丰富书屋的文旅内涵。
微展馆3间展室陈列着400余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和3000余册旧书,还原攀枝花开发建设初期,老攀枝花人生活、工作和读书的场景,让人在身临其境中回望历史、感悟历史。同时增设手工制作、书画创作等文创空间,将“文创+旅游”深度融合,吸引游客现场打卡。
“取名‘将旧’,就是恰好能用、物尽其用的意思,不仅把辖区各类闲置资源整合起来、利用起来、盘活起来,也把全体居民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激活共富发展新动能。”丁香介绍。
社区又趁势而进,结合银江湖打造,深耕大梯道人文沃土,对可利用的平台、阶梯、天桥、绿化等进行整体规划,打造由畅“疏”园、聚银“舒”座、拾光“书”屋、心“属”之家、望“曙”廊桥5个区域构成的“五SHU慢拾光”品牌。
截至目前,聚银“舒”座的不夜侯咖啡已投入运营,时常宾客满座;心“属”之家的午托中心装修已进入尾声,即将对外开放……一个个新业态、一个个新场景正在大梯道逐步呈现。
一子落而满盘活,一个书屋激活了社区共富“一池春水”。(文/图 刘靖)